1117号强台风“纳沙”特大暴雨过程数值试验

来源 :2013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aojack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WRF模式对2011年9月29日-30日1117号强台风“纳沙”登陆并穿过海南岛北部,引发海南岛西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在北部登陆西行的台风降水分布是五指山以北地区多、以南地区少,北面的强降水带又是西部多、东部相对较少的特点.12km水平格距模拟的48h降水量和每3h降水量与实况基本相符,台风登陆时间与地点误差也比较小,路径和强度模拟效果均较好.用控制和地形敏感试验积分24~48h的降水做比较,结果表明:24h降水量在有地形时,海南岛西部地区普遍都有50mm以上的增幅,西部山区有150mm以上增幅,西部山区主峰北侧有350mm增幅.特别是强降水中心,与西部主山峰紧密相连,地形的存在对“纳沙”在海南岛西部地区的降水增加幅度非常明显.但是受五指山脉地形的阻挡,处于台风环流中西北气流背风坡的海南岛东南部地区降水有50~150mm的减幅作用.从低层的中小尺度流场和垂直速度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控制试验与零地形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别,五指山脉西部的地形可以增强低层扰动,有利于产生中尺度对流小涡,从而增加台风降水.王下乡的特殊地形对其台风降水显著偏多起到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Mass concentrations of soluble trace metals and size,number,and mixing properties of nano-metal particles in clouds determine their toxicity to ecosystems.Cloud water was found to be acidic,with a pH
会议
对台风数值预报而言,初始场的质量直接影响其预报的准确性,但由于台风通常生成于广袤的洋面上,缺乏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常规观测资料,因此,针对台风的数值预报,利用资料同化方法提供一个准确的初始场十分必要。目前资料的同化主要还是在三维变分框架下实现,变分方法是基于各向均匀同性假设,采用气候统计的静态背景场误差协方差矩阵作为背景场的约束。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采用静态背景场误差协方差的局限性,意识到必须考虑使
会议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domain; variations in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can influence transport and chemical reactions of O3
会议
气候变暖即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后者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和土地利用(LU)等对气候的人为强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越发突出,城市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城市热岛(UHI),即城市气温高于周边乡村.城市化不完全等同于LU,其影响因素还包括城市物质排放(气溶胶,颗粒物,温室气体及水汽等)和人为热量释放.这三者中每一项对近地面气温都有其特定的影响方式,弄清它们对城市气候的作用机理
We use the nested grid capability embedded within the global three-dimensional Goddard Earth Observing System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 (GEOS-Chem) to estimate the role of meteorology in the interannua
We used daily aerosol simulations for the period from 2001 to 2003 that were generated by the Goddard Chemistry Aerosol Radiation and Transport (GOCART) model to characterize aerosol transport and dis
强对流天气一般具有时间短、空间尺度小、突发性强的特点,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预报上有一定的难度,近几年广大气象学者对不同地域的强对流天气开展了不少研究,纪晓玲[1]等对蒙古冷涡造成的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吴爱敏[2]等研究了冰雹和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的VWP资料的前兆特征;吴蓁[3]等揭示了郑州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机制,大气物理量特征及雷达回波和卫星
会议
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逐6h)和WRF模式逐小时资料,对2010年6月30日—7月2日山东省暴雨过程的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具有暖区暴雨和冷区暴雨两种特征,暖区暴雨又分为辐合线后部北风区、前部南风区两种暴雨特征.暖区暴雨强度强、范围广、落区集中,冷区暴雨强度比暖区暴雨弱、范围略显分散.北风区暴雨与冷区暴雨均有明显的θse锋区,近地层锋区垂直
随着探测手段的改进、探测资料的增多以及同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值预报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天气预报不可缺少的有效工具。然而,模式对云水凝物(包括云水、云冰、雨水、降冰、霰等)含量及分布能否正确模拟,仍旧是影响模式预报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数值模式的水凝物含量预报能力进行检验,对改进云参数化方案和发展数值模式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可用于认识云水凝物含量的手段主要有:使用机载粒子测量仪探测云粒子分布、使用微波辐射
2013年8月21日08时~22日08时,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普降小到中雨,其中大通县气象测站8月21日18时至22日07时出现特大暴雨,降水量达144.9mm,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29.9毫米,不仅创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日降水量(08~08时)极大值,同时也创本省单站日降水量(08~08时)历史极大值.特大暴雨引发山洪,致使2714人受灾,1人死亡.本文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