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中期,城市更新开始出现于西方国家。随着城市的扩张与发展,逆城市化、城市空心化等现象逐渐出现,造成了城市中心地区与旧城的衰落,由此产生了城市更新的需求。而近年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期,城市更新开始出现于西方国家。随着城市的扩张与发展,逆城市化、城市空心化等现象逐渐出现,造成了城市中心地区与旧城的衰落,由此产生了城市更新的需求。而近年来,城市更新项目在我国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文章首先通过回顾了城市更新理念的源起与在西方城市的演变,总结了城市更新在西方的演变特点;其次,列举了我国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理念,以两种城市更新模式案例——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分析比较我国更新过程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种更新模式,认为以"人"与"生活"为核心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范畴的考虑是城市更新的核心,最后提出了若干注意点——功能空间联系、历史传统记忆、人群社会融合、公众社区建设,并提出了若干策略——加强规划控制力度;"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加强政策引导,政府积极协调。
其他文献
在新常态背景下,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不断加速,文物建筑面临来自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安全威胁日益增多,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本文将小型文物建
过去60年,我国经历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城镇化过程,既有城市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批仿古建筑高举城市文化复兴的大旗迅速蔓延。近年来,古都西安兴建了大批的仿古
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线性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型,遗产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城市线性文化遗产,由于处在城市建成区这一大的建设背景中,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规划由“
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由增量更新逐步转化为存量更新,旧有的更新建设方式已不再适合新经济条件下的城市更新需求。本文首先从历史角度溯源,梳理国内外城市更新
在北京远郊的通州区宋庄镇上,兴起了一个由数千名艺术家构成村落——小堡村。在繁荣发展的过程之中,小堡村艺术聚落在一个脱离地区的更庞大的发展网络中获得新的生机,呈现出
大遗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真实体现,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随着198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念的出现,大遗址保护正式成为文物保护
一个运转良好的利益分享机制和补偿机制,能够从根本上缩小地区和市民发展差距。论文基于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提出了对历史文化保护地区进行补偿的设想。首先定义了“历史文化
本文从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理论视角出发,探寻存量空间中城市设计的方法和内涵。以地方理论解构城市地方识别,构建具有识别性、结构和意义城市形象识别空间;以文化生态理论解构
本文基于对《中央大学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的解读,认为除了刚性的法律保护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历史校园背后蕴含的人文内涵。以故事为主线,从刻在史书上、藏在建筑里、躲在花
影视产业作为城市文化产业的先导,具有带动城市旅游开发、土地增值、提升区域品质的重大潜力。青岛市是我国知名的影视作品拍摄地,近几年在影视项目、影视节会、影视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