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综述了国内外对小蠹虫伴生菌及其寄主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树木对小蠹虫及其伴生菌的成功入侵具有有效的防御体系,其抗性体现为原生抗性和诱导抗性;小蠹虫与真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不同的伴生真菌对小蠹虫生存适度的影响,取决于小蠹虫定居前寄主树的树势和小蠹虫相关的真菌菌群的组成。寄主对小蠹虫及其伴生菌入侵的抗性是否具有特异的适应性;对病原菌的入侵和伤害是否具有普遍的非特异性反应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机 构】
:
云南省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 普洱,66500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云南昆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述了国内外对小蠹虫伴生菌及其寄主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树木对小蠹虫及其伴生菌的成功入侵具有有效的防御体系,其抗性体现为原生抗性和诱导抗性;小蠹虫与真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不同的伴生真菌对小蠹虫生存适度的影响,取决于小蠹虫定居前寄主树的树势和小蠹虫相关的真菌菌群的组成。寄主对小蠹虫及其伴生菌入侵的抗性是否具有特异的适应性;对病原菌的入侵和伤害是否具有普遍的非特异性反应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POCER模型对白菜生产中应用农药的风险指数和环境中农药浓度进行了预测,对我国白菜生产中农药污染的原因及危害环节进行分析,建立低风险农药列表,为白菜生产中的农药管理及应用过程控制研究提供方向,对白菜产业的发展与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尽管对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离完全揭开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还有一定的距离。分离鉴定和克隆与CMS相关的基因以及对其某些功能性区域进行分析,是深入研究CMS的必然途径。许多十字花科作物雄性不育基因相关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而有关球茎甘蓝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相关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供试的球茎甘蓝材料由上海市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提供,采用改良的CT
辣椒属于浅根性植物,淹水逆境抗性低。本试验通过对辣椒种子进行Ca2+浸种处理,研究Ca2+对根际淹水胁迫下辣椒幼苗活性氧代谢调控的影响,以期阐明Ca2+增强幼苗耐涝性与活性氧代谢调节的关系,丰富辣椒的水分生理研究。
虽然辣椒需肥特点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已有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氮肥和钾肥的研究有很多,但单独研究磷肥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则相对较少。通过试验了解在缺磷的情况下辣椒的生理生化表现及变化,对进行工厂化辣椒育苗及其栽培生产中进行磷肥配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试验数据分析表明,磷在辣椒的生理生化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磷浓度的营养液下生长的辣椒壮苗系数差别明显,无磷条件下壮苗系数明显低于有磷条件下,按磷1
豇豆(Vigna unquiculata W.sp.sesquipedalis(L.)Verd)是夏秋季节重要的蔬菜作物。豇豆等蔬菜富氮、喜硝,常含有大量硝酸盐。武汉市虹豆除鲜销外,很大部分用于腌制、泡制加工,因此加工产品更易产生亚硝酸盐而危害人们健康。国内外对蔬菜硝酸盐研究报道很多,但多集中在土壤、施肥等环境条件对蔬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且对蔬菜硝酸盐研究主要集中在叶菜类。作者以豇豆为研究对象,研
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是世界最重要的禾本科牧草和草坪草种之一,世界各地的温带地区均有分布,适宜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种植。本研究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200 mmol·L-1 NaCl处理4h的多年生黑麦草叶片中克隆到一个PSCS同源基因的全长cDNA,并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该序列所编码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并对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规律进行了分析,
综述了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目前主要是通过物种多样性时间方面(套作和轮作)和空间方面(间作)来控制烟草病虫害,将来可研究和试验烟草遗传多样性和烟田景观多样性控制其病虫,还可从农业生物多样性不同尺度研究其对烟田杂草的控制效果。
该文建立了日光温室热环境模拟模型,定最描述了同光温室内的太阳辐射、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热传导、自然通风和水分相变带来的潜热对日光温室热环境的影响,根据质能平衡和传热学理论,得到一组关于覆盖物、室内空气、温室分层后墙、分层地面士壤、分层后坡和作物热平衡的微分方程组。利用MATLAB的强大计算能力与VB的良好用户界面建立模拟计算软件,可求得温室各组成部分的温度。通过试验验证,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预测日光
通过对十字花科蔬菜甘蓝地棕榈蓟马成、若虫的空间分布调查,并运用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wao方法进行检验,其结果表明,棕榈蓟马的田间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于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或由此行为与环境异质性共同作用所致。
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区分为作物生境和邻近作物的非作物生境。许多研究表明,与特定作物田块相联系的植被类型和结构可影响害虫的天敌迁居的种类、数量和时间。因此,可通过改变大田周围非作物生境的植被组成及特征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的相互关系,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当作物遭到破坏或天敌的寄主稀少时,天敌则迁向邻近的生境以获取合适的食物及寄主。作物周围的非作物生境对保护利用天敌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