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规则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石,存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它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彼此约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遵守规则也自然成为了现代公民的一种基本素质。而对于学龄儿童(以下简称儿童或学生),如何在可塑性强的学校教育阶段将外在的规则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是当代学校德育教育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诚如所知,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培养就是通过一定规则之下的身体练习来达成的。在这里体育规则是广义上的规则,它贯穿于体育课始终,从体育课堂常规到基本动作的学习规则,再到体育游戏和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等,涉及体育课的方方面面。儿童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规则体系中完成各种学习活动的。这种对规则的真实体验与践行提供了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场所、时机、团队合作以及角色扮演等情景教育。因此,本文拟就体育规则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及实践路径做一尝试性地论述,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将德育教育融合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与分析:一、体育规则教育的现实意义:(一)体育规则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表现。体育规则作为贯穿体育课始终的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教育指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儿童通过游戏情景,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接着在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过程中获得一系列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一次次游戏活动中,内化了许多承载着道德意义的规则,进而做出合理的道德行为。(二)有效开展体育规则教育亟需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的转变。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往往采用强硬灌输与身体规训的形式,以至于造成儿童的消极服从,难以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品性。二、体育规则教育在体育课堂实施的一般过程:(一)让儿童在体育课堂常规中感悟规则。体育课堂常规是体育规则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结合体育教学组织的自身特点,合理利用课堂常规的能够有效保证课的严密紧凑,规范、约束和指导儿童的课堂行为,使之初步明白行为的价值标准,即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二)让儿童在运动项目学习中理解规则。规则对于运动项目来说是一种内在的秩序要求。每个运动项目都有技术动作的规范要求以及开展比赛所遵循的基本规则,这些复杂的规范和规则之间又因项目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运用一些教学策略有选择性地讲授体育规则,注重学生对规则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强化学生对规则的熟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以便增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执行力,约束自己的犯规行为。(三)让儿童在游戏比赛活动中运用规则。在体育游戏或比赛活动中,儿童对规则的运用意味着一旦在比赛情景中出现冲突时,他们可以通过倾听、沟通、协调等能力提出解决方案,正确有效处理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合理的道德行为,同时将这种行为复制到现实生活中,学会按照社会规范要求自己的行为。研究结论与建议:一、转变儿童对体育规则本质的认识误区。体育规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契约精神的反映,遵守规则就意味着让渡部分权力,但同时也能获得部分自由,其本质既是利他的也是互惠的。因此,体育教师要整体把握体育规则教育的育人价值,使儿童充分认识到体育规则的利他与互惠特性。二、注重体育规则内化为儿童的主体品质。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规则教育时,不应该把它当做客观知识来教授,而是视之为儿童主体意识的觉醒,把规则意识看成是儿童主体品质之一,规则还原成儿童主体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儿童对规则的内在动机。三、创设儿童参与体育规则制定的课堂环境。体育规则教育既要尊重传统的根基又要适时地进行改变和创新,一旦当规则不适用于儿童时,体育教师有责任质疑和拒绝使用并有责任根据不同情境灵活变动规则,充分发挥儿童自主性,使之积极地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实施和修改过程,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规则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