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归宁”礼俗当是客观存在的古礼,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施行,并在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谷梁传》中“妇人既嫁不踰竟”的说法当是后来引入的观念,其目的是严格限制出嫁女子的活动,防止淫乱行为。周代“归宁”礼俗最初指的是出嫁女子回本家向父母问安,但时至春秋动荡之世,出嫁女子“归宁”的对象已经越出了其父母的范围,扩大到本家的其他重要成员上;“归宁”的时间也相应延伸到其父母去世以後。後世的“归宁”礼俗
【出 处】
:
“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变迁”研究生学术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宁”礼俗当是客观存在的古礼,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施行,并在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谷梁传》中“妇人既嫁不踰竟”的说法当是后来引入的观念,其目的是严格限制出嫁女子的活动,防止淫乱行为。周代“归宁”礼俗最初指的是出嫁女子回本家向父母问安,但时至春秋动荡之世,出嫁女子“归宁”的对象已经越出了其父母的范围,扩大到本家的其他重要成员上;“归宁”的时间也相应延伸到其父母去世以後。後世的“归宁”礼俗常指出嫁女子回本家省亲。
其他文献
目前,烟台市市县两级志书已进入收尾阶段,现结合自身多年修志工作实践,借鉴外地市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从志书的政治方向、篇目设置、记述方法、资料选择、体例格式统一等方面进行业务探讨,以达到交流经验,提高志书质量目的.
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祖祖辈辈聚居的村庄将逐渐消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迫切.开展镇、村志编纂,将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对于保存历史、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镇村联动开展镇村志编纂,是平阴县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并已取得阶段成果,这对于各地开展基层修志工作具有一定的
.笔者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利用四年半时间为其家乡编纂一部《临河村志》.仅以《临志》编修实践为例,阐述编修村志的意义作用、存在的困难和对策措施等.
本文从点评《锡山市志》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史志编纂工作与学习运用《孙子兵法》的体会,从中可以看出《锡山市志》在许多地方与《孙子兵法》的谋略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孙子兵法》是一门关于方法论的智慧学说,在今后的修志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孙子兵法》指导修志工作,使修志工作不断结出新硕果。
本文简要论述了唐代时期的造籍日期、唐代时期籍帐制度的内容与关系以及唐代时期籍帐制度法律制度设计。
本文通过考察《四库全书》职名表漏收纂修官的情况,对纂修官的总数作了初步的统计,并指出在《四库》开馆期间,由於工作的需要等原因,纂修官的数量一直在变化。这一考察与分析,对四库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百二老人语录》(Emu Tangro Orin Saqda-i GisunSarkiyan)是清代名臣松筠(sungyun,1752-1835)的着作。据松筠所说,该书为其所记之一百二十则老人旧言,而这些话包含了旗人应该知道的事。全书由满文写成,此份文献在海外满学家中受到重视,但在台湾与中国大陆学界未受普遍重视。《百二老人语录》中的“一百二十位老人”,虽然不一定真有其人,所述说的故事也可能有虚构
明代卫所制度研究的重大意义一度为学界所忽略,近年有所改观。本文即以韶山毛氏家族为例,探讨这一特殊的移民群体在地方社会的建构模式。从明代毛氏家族隐瞒军户身份,落籍湖南并被编为民户。而明中叶因被仇人所告不得不承担军役,家族因赋役摊派而重新加以整合,到清代形成了以“房”为中心的宗族组织形态。人类学者对宗族的研究重视房份的家族意识整合,却忽视了此後的制度背景。
文章主要运用清代文集、笔记、小说、医药文献等史料,考察了大黄在清代日常饮食和临床疗疾时的使用情况,指出:清代人普遍持有“恶大黄”的心态,大黄不仅是攸关病人生死的一剂“毒药”,也往往成为人们评判名医与庸医的一个不言自明的标准,以至医家与病家均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大黄治病。医家与病家对大黄的看法正是儒医正统意识与身体观这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涵在当时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上博简《恒先》讲述了由“恒先无有”演变成天地万有的过程,“或”在简文中是重要术语,但不能释读为“宇”,训诂上说不通;也不应理解为“宇宙”,《恒先》没有具体表述出“宇宙”这样的时空观念。它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有某物,古人用以表明天地的创生本然而然,不好定名,就用“或”来指代,由此引出治国方略必须服从天地万物生成原则的讨论。借助“或”的释读,我们知悉战国早中期曾经存在过一种独特的天地创生观,以及其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