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暴天气带来的强降水、大风、强光、强电场、强电流、强声波、电磁脉冲辐射、无线电噪声等,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本文详细分析了苏州地区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雷灾损失情况,提出了雷电灾害易损性这一课题,并以雷击密度M,雷电灾害频度P,经济易损模数D,生命易损模数L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雷灾易损性研究对区域减灾、减灾投资以及灾害保险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评价承灾体的易损性从而进一步降低承灾体的易损性则成为这一研究的关键。根据苏州地区实际情况,以2001年到2010近10年间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和保险公司记录,结合经济和人口密度特征,将苏州市、吴江、昆山、太仓、张家港、常熟作为6个基本分析单元,进行苏州地区各县市雷灾易损性指标分析,得到其相应数值。为方便各县市进行比较,引入雷灾综合易损度这一概念,采用对称不等分间隔的五级分割法划分易损等级,赋予各等级如下定值:极高为1.0、高为0.8、中等为0.6、低为0.4、极低为0.2。通过累加各市雷灾易损性各指标的等级值,得到各地雷灾综合易损性评估值。根据上述综合易损度的评估结果,采用五级分区法将苏州地区各县市分为极高易损区(R>3.0)、高易损区(2.6<R≤3.0)、中等易损区(2.2<R≤2.6)、低易损区(1.8<R≤2.2)、极低易损区(R≤1.8)。其中,苏州市处于极高易损区,张家港处于高易损区,吴江处于中等易损区,太仓处于低易损区,昆山和常熟处于极低易损区(具体如图(1)所示)。得出结论:某一地区雷击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情况既与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大气环境状况有关,也与该地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状况有关。苏州市是苏州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张家港沿长江一线工业企业密集,因而成为雷灾易损度比较高的地区。通过以上这些工作,初步形成了苏州地区雷灾易损性区划,为防御和减低雷电损失的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