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及其蛋白成分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

来源 :第十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mmmmmmmmmmmm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探讨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其蛋白成分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是否有直接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其对肝星状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的影响。以初步阐明HBV致肝纤维化的具体机制。 材料和方法:在本研究中,乙肝病毒来自乙肝病毒转染的HepG2.2.15(人类肝癌细胞株)的培养上清液,同时应用HepG2(人类肝癌细胞株)细胞培养上清作为对照组,以排除上清液中其它因素的影响。重组HBsAg和HBeAg蛋白用普通无血清培养基做为对照。 1.首先将含有浓度梯度在1.0×10<3>~5.0×10<5>拷贝/毫升范围内的HBV的HepG2.2.15细胞的上清液,0.04~20微克/毫升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或190~0.37s/co的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分别加入人类肝星状细胞株——LX-2细胞中培养48小时。用噻唑蓝分析法(MTT)检测HBV、HBsAg及HBeAg对LX-2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依据MTT结果选取高浓度(存活率90%以上)和低浓度(促增殖作用达到平台期)用于下面的实验; 2.应用流式细胞仪PI染色及BrdU掺入法,以观察HBV、HBsAg及HBeAg对LX-2细胞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影响; 3.再进一步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高低两浓度的HBV、HBsAg及HBeAg分别刺激LX-2细胞48小时后LX-2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RNA表达的水平;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上清中上述指标的蛋白水平。 结论: 1.在体外培养条件下,HBV及其蛋白成分都可以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2.一定浓度HBV和HBeAg可以使肝星状细胞ECM合成增加,相对较高浓度的HBV和HBeAg上述作用更为明显。 3.HBV和HBeAg对ECM的降解的作用不十分清楚。 4.HBsAg对肝星状细胞ECM合成和降解的影响较小。 5.HBV及其蛋白成分促进增殖及影响ECM表达可能是通过TGF-β<,1>这一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本研究应用肝炎系列药物----降黄合剂I号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湿热瘀毒型65例,观察了降黄合剂I号对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湿热瘀毒型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采用制膜材料和制膜工艺不同的膜型血浆分离器(EC-4A)对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选择性血浆置换(PPE),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目的:调查全国十家单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证候分布特点。 方法:通过频数及因子分析法,对10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从1003例临床资料中,得出21个与证候相关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表现为生产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 ;技术水平低、劳动环境职业危害严重 ;生产环境缺乏有效卫生防护措施 ;生产工人对职业危害防护知识了
本研究应用拉米呋啶联合左旋咪唑搽剂、乙肝疫苗和双密达莫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共152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文章对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
本研究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差异表达基因cDNA文库,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α防御素(α-defensin),并在相应的两组病人中用实时定量RT-PCR和ELISA证实了α-defensin在mRNA水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用聚合酶链法(PCR)检测HCV RNA载量、ELISA试验榆测抗-HCV,分析输血后HCV感染者的年龄、原发病
会议
目前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嘱目的成果,但仍存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耐药问题。本研究运用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的经验方犀泽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
干扰素是目前公认有效的治疗乙型肝炎药物,但是荟萃分析表明,经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6个月后,HBVDNA(杂交法)及HBeAg的转阴率分别为37%及33%,其疗效仍不理想。本研究自拟中
目的:观察具有抗慢性酒精性肠道损伤和肝损伤作用的健脾活血方是否对内毒素诱导肝脏库普弗细胞活化信号通路具有直接作用及其作用环节。 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正常组(n=4);模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