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和司法:互动中的碰撞与和谐——兼论人民法院舆论协调机制的完善

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传媒所具有的新闻监督权是宪法中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一种延伸,是以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宪法性权利,其实质是代人民群众行使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司法权的运作涉及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司法机关及其活动必然要受到传媒的监督。如何寻求新闻监督与独立审判之间的合理界限,如何兼顾言论自由与司法公正,正确协调法院与传媒的关系,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内容包括;一、传媒与司法的互动与碰撞;二、碰撞原因分析;三、建立传媒与司法良性互动关系的路径寻求等等。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纳税人权利在宪法中的溯源,然后就我国税收立法变革思维的产生原因以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在宪政框架下纳税人权利保护的途径。
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债券理论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可行性,并对我国《预算法》及相关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探讨。
本文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医疗不公现象入手,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就因地制宜地推行医疗改革进行了探讨。
本文首先对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进行了介绍,然后就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思路。
证据是发现真实最有效可靠的方法,而举证责任分配理论是证据学的核心,它影响甚至决定着裁判的最终结果,被称为诉讼法的“脊梁”。举证责任如果分配不公,一方面会造成诉讼双方纠纷的恶化,另一方面可能促使群众迁怨于法院,造成司法与社会的冲突和紧张。审判实践中举证责任分配混乱的现状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分配理念和规则的完善与重构来响应司法和谐的建构。本文内容包括:一、举证责任理论检索:分配的理念与规则反思;二、关于证
照理说,民意与司法裁判间应当不会有很大的矛盾,因为“法官既然只是在执行经由民主程序产生并体现了民意的立法作品,裁判的结果完全取决于立法者的预设,不应该受民众的指责”。然而,我国司法实践中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司法借助民意来论证其裁判的正当性或者司法努力与民意接近,如刑事判决书经常出现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或者“民愤极大”之类的非法律用语;另一方面,司法结果经常遭到社会公众的指责,使民意与司法
民意与司法到底如何相处呢?这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然而,在关于民意与司法的讨论中,民意常常被狭隘地局限于具体个案中,一些学者也深陷个案民意的激情中争议,很少理性、全面地讨论民意,限制了民意的作用。笔者认为,与司法紧密联系的民意是公众对司法的普遍需求和对司法过程中个案的价值评价趋向,前者是抽象意义上的民意,后者是具体意义上的民意。因此讨论司法过程中的民意,必须区分抽象民意和具体民意。本文基于民意的不同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收到土地补偿费之后,是否能够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特别是对农嫁女是否享有平等分配权,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由于法律对此缺乏明确的规定,而最高院的有关批复与答复也自相矛盾。因此,许多法院以消极司法为名将农嫁女土地征用费分配纠纷拒之门外。由此引发的涉法信访已经在整个涉农信访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个别地方甚
考察和谐社会理念提出的背景,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国家提供的司法产品与人民的司法需求相符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人民法庭这一为解决农民纠纷而设置的司法产品,如今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面临困境,根源在于与农民的司法需求不相符。对转型社会中农民的司法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性质,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在制度上要有相应的回应和调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回应转型时期农民的司法需求,对人民法
近年来,舆论监督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孙志刚事件、嘉禾强拆事件、西安宝马彩票事件等等,都是舆论监督的成功范例,促使有关事件得到了极其有效的解决。但是,舆论如同一把双刃剑,当公众舆论被误导后,就有可能背离舆论监督的原旨,形成舆论压力,司法也面临被其支配的危险,不利于我们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因此,如何应对舆论压力对法院独立司法产生的挑战,已成为人民法院在建设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