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各个地方积极创新社团管理体制,一种笔者所谓的"‘能人型’农村体育社团"(以下简称"能人体育社团")在地方体育实践中扮演起越发重要的角色。为了科学界定能人体育社团的基本概念,挖掘其兴起的历史与现实背景,描述和归纳其组织基本特征,发现其在组织结构与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并从政府管理角度探讨解决策略,笔者展开了本研究。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通过"农村社团"、"农村体育组织"、"地方精英"等为搜索词查阅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分别进行主题搜索和篇名搜索,在国家图书馆查阅相关著作,着重对个案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文提供理论和案例基础。实地调查法:2016年4月-10月,笔者以公开身份进入华北某县,开展以了解基层体育部门行动逻辑为主题的田野调查,并在其后的两年内多次进行回访(研究结束后也依然保持联系)。期间,农村体育社团的发展虽非调查主要方向,但却是具有高度关联的重点领域,通过使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笔者积累了一些案例,但当时未能从能人和农村治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此外,笔者近年来参与了江苏、江西、宁夏等地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调研,调研期间也使用访谈法对农村社团开展的概况、特征与问题进行了解。将相关调研成果与理论结合后,逐步形成了笔者对能人体育社团的基本认识。研究结果:1.能人体育社团,是指以能人为核心,公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以体育运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能人"被界定为:在农村公共空间中,能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调动更多社会资源、获得更多权威、造成更大社会影响的人。虽然可以被进一步分为政治能人、经济能人和文化能人主导的体育社团,但并不影响这类社团具有共性特征。2.能人体育社团的兴起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两方面的因素。历史性方面,传统中国具有士绅或地方精英这一特殊阶层,尽管其在现代发生了断裂,但民众依然期待在文化心理层面依然期待着一个进行意见引领和公共空间引导的群体。现实层面,近年来基层体育部门权力弱化,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难度空前加大,能人体育社团所拥有的资源天然弥补了基层体育部门所面临的资源短板,为这一组织发挥功能提供了可行性和现实性。3.能人体育社团普遍具有五大特征。1)以能人的个人特征为起点。在能人体育社团中,组织形成的起点,往往是少数、甚至是一位能人的个人爱好或运动技能习惯。而与"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的结合,衍生了组织更为明显的私人化特征;2)在组织目标上,往往只考虑组织内部核心成员的体育需求满足,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小富即安";3)组织资源一般相当充足,对外界依赖程度较低,且资源的投入多来自内部能人,具有投资的非理性特征;4)组织结构上,也鲜明地以其个人特征向外扩展,甚至其远近亲疏的个人关系与组织权力层级、会员活跃程度高度重合,使社团的内部权力进一步集中在少数核心能人手中,形成类似"寡头制"的结构模式;5)与政府打交道时,能人体育社团更看重基于人情、关系而进行的非正式交往,认为这才是实质,正式交往、公事公办只是形式。因为在非正式交往中,能人的资源优势才能为其带来更多的益处。研究结论:1.结论:1)能人体育社团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开放性不强,社会组织的互益性仅体现在组织成员内部的利益满足上,很难期待这些组织承担起扩大群众体育参与和传播体育文化的社会责任;二是组织制度建设薄弱,寡头式的组织模式,使组织中大量存在事随人转的现象,民主化程度低,大量成员处在被疏离的状态;三是可能推动的宗族、家族势力合法化,削弱政府权威,构成隐性的治理危机;2)能人体育社团可能带来的治理危机,实质是当今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的传统性积淀同现代社会理念的矛盾。传统中国农村以每个个体的亲疏远近组成社会结构;而现代社会则是在以法理、契约、陌生化的人际关系基础上完成社会关系建构。当现代性的公民组织形式试图融入传统文化积淀中时,就会形成披着现代性外衣,内核却依然是熟人和人情社会逻辑的能人体育社团。这一结论提示我们,农村实现现代性转型,既是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又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2.建议:1)科学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提升能人体育社团社会责任意识。降低能人体育社团的私人性,提升其公共性、社会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可以有效引导能人体育社团将自身发展同公共目标建立联系;2)适当加强监管,不能让社团形成无人监管的"飞地"。相信只要通过合理引导和监管,能人体育社团能逐渐提升自己的公共意识、责任意识,其在农村体育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也能得到更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