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与调节定向匹配效应对说服效果的影响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a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样的广告,有人看起来味同嚼蜡,有人却"感觉特别对",这就是匹配的力量。已有研究表明,信息框架会对不同调节定向特质的个体产生不同的说服效果,促进框架对促进定向特质的个体能产生更好的说服效果,而防御框架对防御定向的个体来说更有说服力。
其他文献
人的视觉系统能将当前输入的连续的视觉信息自动地分割为相对独立的知觉单元,即视觉客体。客体文件处于客体知觉过程的中间阶段,是同一客体的不同特征通过位置信息临时绑定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短暂的、临时的表征。研究者针对客体文件中是否能存储物理特征信息、抽象概念信息和情绪信息进行了系列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果。
人们经常通过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联结中,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temporal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STEARC)揭示了人们脑中拥有一条心理时间线(比如,过去在左、未来在右)。然而在言语理解方面,研究大多采用手动反应来探讨STEARC效应,却很少使用眼动反应来探讨STEARC效应。手动和眼动的神经机制是不同的,因此本研究使用眼动
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探索成功的秘诀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传统的大量研究表明,许多心理因素与个体的成就密切关联,比如一般认知能力(IQ)、责任心、自我控制等。过去十年来,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发现一种新开发出来的人格特质——毅力,能够稳定地预测个体在各个领域的成就。毅力是指个体以持久的热情和努力来追求某一长远目标;它不同于其他人格心理特质,更强调持久性和长远目标。虽然毅
注视线索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线索,可分为直视(direct gaze)和斜视(averted gaze)。斜视能够将个体的注意引导至与注视线索一致的方向,从而提高该区域内的空间任务绩效,这一现象被称为注视线索提示效应(gaze-cueing effect)。早期注意指向负波(early directing attention negativity,EDAN)和前注意指向负波(anterior dire
在日常的社会交流尤其是面对面交流中,人们可以快速注意到并加工面孔传达的许多非常重要的非语言信息。这些信息通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变化的信息,如面部表情,眼睛的注视方向;另一类是不变的信息,如面孔性别、种族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多种面孔信息可以被自动化地同时进行加工。有研究者认为只有面孔信息属于同一类别的情况下,即都是变化的或者都是不变的信息,人们才能进行同时加工,不同的信息之间会产生交互作用。但是
理解动作背后的意图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至关重要。已有研究发现镜像神经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MNS)是动作理解的关键神经基础,其通过内部模仿来识别所观察行为的意图。然而,支持上述结论的研究证据大部分来自对客体导向性动作意图(动作以指向物理对象为目标,而不涉及其他人)识别的研究,鲜有研究探讨镜像神经系统是否也参与对社会性交互意图信息(动作以指向社会主体为目标且影响对方行为)的加工
两位整数的加工方式是什么?研究者提出了整体、分离和混合三种模型,但具体是何种模型仍存在争议.Nuerk等人以个位十位大小关系一致性效应,作为区分数字加工分离模型的证据,但是在他们的系列实验中,通过回归分析仍旧观察到了支持整体加工模型的数字距离效应.因而实验对经典的数量大小比较任务范式进行了改进,结合双任务实验范式重新考察了同时呈现条件下(实验一)以及继时呈现条件下(实验二)两位整数的加工.
先前研究着重考察了个体使用指定的策略对效价确定的情绪进行调节,进而比较不同策略的调节效果,鲜有研究考察情境因素在上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于情境因素在调节效价不确定的情绪时所起的作用则完全被忽视了。本研究由两个平行试验构成,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以效价不确定的惊讶情绪作为被研究的目标情绪,考察了情境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调节效果的影响。
面孔作为一种体现个体特质、行为和社会群体成员资格信息的重要资源,它能提供丰富的社会信息。在与陌生人相遇时,面孔可代表社交环境中个体的正面形象意识,影响印象的形成。在表征社会意图中,面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面孔的特质推论(如:可信性)往往预先就决定了社交的过程。
情绪辨别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涉及情绪的研究发现个体对具有危险意义的恐惧面孔具有更高效的辨别力,而杏仁核则负责对恐惧进行知觉加工;然而这些研究却往往忽略了情绪之间的混淆性,恐惧与惊讶、悲伤、或厌恶存在明显的知觉重叠,对这种混淆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人类对情绪的知觉与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