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体育素养(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已广泛应用于体育健康和学校体育范畴,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现国际上认可的体育素养概念最初由Whitehead提出,定义为"由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相结合,重视并承担参与终身体育活动的责任。"而体育素养在中国体育学术界则被视为一种传统概念,将体育素养定义为一种文化塑造和形成过程,其培养和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培养体育意识,形成体育技能,发展体育个性,养成体育品德,塑造体育行为,促进体质水平。由此看来,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体育素养概念基础相同,都强调对体育活动的促进和形成。近年来,学者亦将学龄儿童的体育素养水平用于直观反映学校体育课程的质量,明确提出体育素养应成为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感知体育素养水平与实测结果是否一致是衡量儿童体育素养测试的重要方面。本研究的目的为探讨中国小学生体育素养的感知水平与实际测试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以327名来自香港与深圳的小学生(153名男孩,174名女孩)为研究对象,进行横向测量(平均年龄为10.0±1.0岁)。研究通过感知体育素养量表对儿童进行感知体育素养测评的。此9题问卷包括由三个属性:知识和理解,自我表达和与交流,以及自我意识和自信。儿童实际体育素养水平则通过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第2版(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2nd edition)进行系统、客观地评估,该评估包括四个领域:日常行为,身体能力,动机和信心,以及知识和理解。其中日常行为领域共计30分,包括客观检测儿童每日步数和自我报告适度到强烈体力活动时间;身体能力共计30分,包括三项测试:1)加拿大敏捷性技巧能力测试—是一项结合跑、跳、投掷、踢球等一系列动作来测试8-12岁儿童的运动技能测试;2)15米或20米折返跑—儿童需伴随既定音乐节奏进行折返跑,以测试其有氧适能;3)平板支撑—测试儿童的肌肉耐受力测试;动机和信心领域共计30分,评估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活动能力的信心,以及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儿童通过描述选出"我最喜欢的"情境,得到相应的分数。以及知识和理解共计10分,包含五个问题,以评估儿童的运动知识和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每个孩子的分数将根据评估标准进行标记,然后得到每个分数的信息。研究结果: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以检验学生的感知和实际体育素养水平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多元方差分析以分别研究儿童体育素养的感知水平与实际测定之间有无存在性别,相对年龄差异以及其交互作用(2X4),所有显著水平订在α=.05。研究结果表明:一、儿童感知体育素养的三个因素(知识和理解,自我表达和与交流,以及自我意识和自信)与实际体育素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儿童的知识与理解领域与各感知方面显著系数较低。二、进一步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实际体育素养水平的日常行为领域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三、对于所有变量中的当前参与者,未观察到相对年龄效应和交互作用效应(2x4)。四、男孩的实际体育素养分数和其感知水平高于女孩。研究结论:本研究首次研究了中国儿童体育素养感知水平与实际测定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国际领先的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系统,对我国香港以及深圳地区小学生进行实测体育素养水平测试以及与其感知体育素养水平相比较,结果发现,在评估体育和健康环境中体育素养的实际水平时,更多的研究应该探讨儿童对体育素养的看法的重要性,而目前学术研究未对感知体育素养水平有过多关注,亦未得到重视与发展。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同龄儿童中,男孩比女孩的实测体育素养水平高,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日常体育课堂中,更加鼓励女孩积极参加学校环境中的体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