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被动扩散管采样监测室内环境空气中的SO和NO

来源 :首届全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动扩散监测技术以其低成本、操作简单、空间覆盖率较高等优点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调查研究,而在我国仅上海、昆明等少数城市近年刚刚引入此项监测技术,把它应用于室内污染物监测的地区更少,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引进英国的扩散管和监测分析技术,在沈阳、抚顺两市布设室内监测点位15个,包括燃煤户和燃气户,监测室内环境中SO<,2>和NO<,2>,调查持续了6个月(每个样品采集时间为1个月),试验对燃煤户和燃气户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充分体现出辽宁省燃煤加重SO<,2>污染的特点.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江苏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I-SCR烟气脱硝核心技术的研发内容,介绍了该技术在国华太仓发电厂2×600MW机组脱硝项目工程应用情况,并为我国大型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硝技术自主化、装备国产化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为全面了解辽宁省PM污染状况以及重金属元素的分布,2005年在省内选取了5个典型城市进行分季节的采样,并进行颗粒物浓度分析和重金属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典型城市TSP、PM和PM污染均比较严重,重金属元素分析中Pb和Zn的含量比较高,同时得出结论认为重金属元素更易于富集在细颗粒上。最后本文提出了辽宁省PM防治对策以及研究展望。
2001年3-4月,在北京采用美国IMPROVE仪器对PM粒子进行了取样观测.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IXE)方法分析后得到了20种元素成分的质量浓度.研究表明,观测期间北京春季沙尘PM平均质量浓度为14.6μg/m,在3月21日和4月10日发生沙尘天气,沙尘PM质量浓度分别为62.4μg/m和54.1μg/m,表明北京沙尘天气的细粒子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在北京发生沙尘天气的3月21日和4月10日,
采用定常高斯模式和Thlong程序建立NOx源强与大气NOx浓度间定量响应数值模型,计算了点源、面源和流动源等各类污染源对杭州市区各关心点NOx的平均贡献率,分别约为17%、17%和66%,其中市区机动车尾气贡献率高达50%左右,是首先要控制的污染源.同时提出NOx排放削减方案及实施后大气NOx质量改善状况,为环保管理部门削减NOx污染源提供决策参考.
在对2000年1月下旬两次冷锋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京325米气象观测塔15层的梯度资料,分析了寒潮过程中北京大气边界层低空风、温场结构,结果表明:(1)强冷空气过境时,往往在280米形成大风核心(LLWMC),其风速在12~16m/s范围,一般较地面风速大4~6倍,这种强风切变造成垂直方向上的充分混合,且逆温难以形成;(2)冷空气过程中二氧化硫梯度观测表现出低浓度、垂直分布均匀特征;(3)冷空
使用"山区空气环境质量三维平滑扩散方程数值模式软件",对"西电东送"即将在贵州新建的总装机容量为11400MW的一批大型火电厂建成后SO的排放在贵州省大气环境中SO的分担率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和特征分析,为我省在"西电东送"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情况的掌握和污染控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利用贵阳市1997——1999年5个监测站的SO资料和同期探空、测风资料、地面气象资料、天气图资料分析了城市SO浓度与各种气象条件的关系.所得结果可直接用于复杂地形上的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数值模式.
本文使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中尺度大气动力模式模拟的气象场驱动大气扩散模式,模拟了两种污染源分布状况下复杂地形城市(兰州市)二氧化硫的浓度分布,分析了模拟的风场和气温层结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变化,进而分析了风场和气温层结与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关系,对比了两种污染源分布状况下近地面二氧化硫浓度的水平分布.结果表明该模式系统能较好地模拟复杂地形上城市(兰州市)大气边界层结构及污染物分布,并且说
本文论述了在锅炉燃烧过程中控制烟尘、SO、NOx排放的煤的清洁燃烧技术,在防治燃煤锅炉煤烟型空气污染的系统工程中的重要性.结合我国燃煤工业锅炉的技术发展状况,提出了燃煤工业锅炉控制SO和NOx排放的可供选择的技术途径和相应的烟气净化处理的工艺设施,并对涉及控制SO和NOx排放的相关问题和技术政策导向进行了讨论.
在1台燃煤量30kg/h的飞灰循环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NOx、和NO释放特性和排放控制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床温升高,NOx增加,NO减少,相同温度下烟煤的NO排放低于无烟煤.分级燃烧的二次风率增至15%,NOx排放降低14%,NO降低24%.Ca/S比增加,导致NOx提高,NO减少.悬浮段温度不大于935℃处注氨可以显著降低NOx排放量而对NO却无还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