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Simi motion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对我国4名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比赛条件下试举大重量成功时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分析运动员抓举过程中髋、膝、踝三个关节角度以及杠铃重心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规律,并对杠铃在提铃各技术阶段的运动学参数及杠铃运行轨迹进行了研究,揭示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特征。研究目的:抓举是举重比赛的第一项竞赛动作,其技巧性强、速度快、时间短。对于抓举来说,力量是基础,技术是核心,没有完美的抓举技术动作,很难成为顶尖水平的抓举运动员。而优秀运动员在比赛环境中成功试举的技术可认为是最接近生物力学规律的合理技术,本文通过对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在比赛环境中试举大重量成功时的抓举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以求揭示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特征及规律,为举重训练和实践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广泛查阅有关抓举技术的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对伦敦奥运会冠军吕小军和亚军陆浩杰在2011年全国男子举重冠军赛中的抓举技术,伦敦奥运会冠军林清峰和北京奥运会冠军龙清泉在2012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中的抓举技术进行三维定点摄像测量,使用SIMI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影像进行解析分析,解析采样频率为50Hz,运用截断频率为6Hz的低通滤波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使用DLT方法计算解析点的三维空间坐标。所有原始数据由Microsoft Excel存储,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1.四名运动员在第一提铃阶段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都由屈到伸,伸展幅度分别为34.9±7.2°,74.5±5.7°,19.6±2.3°。引膝提铃阶段,四名运动员平均用时0.14s,杠铃高度平均提升0.15m,铃速平均增长0.16m/s,膝关节和踝关节均由大变小出现了回屈,分别回屈14.1°,11.8°。在发力阶段髋、膝、踝三个关节角度同时增大,分别增长:51.0±10.4°,47.0±7.1°,21.0±10.9°。惯性上升阶段四名运动员平均用时0.26s,杠铃惯性上升高度平均为0.29m,髋、膝、踝三个关节角度在此阶段分别回屈:64.2±21.2°,97.2±13.9°,33.3±9.7°。2.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膝关节和踝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表现为"双波峰单波谷型曲线",而髋关节角随时间变化曲线表现为"单峰型曲线",结合杠铃重心速度一时间曲线发现,在伸膝提铃阶段三条曲线同时上升,但是髋关节角随时间变化曲线上升比较平缓,曲线斜率较小,说明该阶段主要是靠伸膝的力量来提升杠铃,伸髋肌群参与较少。通过研究优秀运动员杠铃运行轨迹发现:杠铃在整个抓举过程中并不是沿直线垂直上升的,而会出现水平方向上前后的移动,四名优秀动员杠铃运行轨迹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规律,即杠铃先朝运动员方向运动—然后朝远离运动员的方向运动—最后又朝着运动员的方向运动的变化趋势,与Garhammer提出的杠铃在水平方向上"朝向—远离—朝向"运动员的运动模式相一致,而与美国举重运动员习惯向前提拉杠铃然后在杠铃起始点前面位置接铃的技术不同。研究结论:1.运动员的膝关节、踝关节和髋关节的角度时间变化曲线,说明伸膝提铃阶段主要依靠伸膝的力量,体现了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引膝提铃技术较好和发力阶段爆发式用力的特点。2.抓举过程中杠铃中心点运动轨迹应尽可能是垂直直线向上,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杠铃运行轨迹表现出了相同的"S"形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