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就Vries-Sherman的胰腺β细胞模型的快子系统双参数分岔分析确定了不同簇放电类型的存在区域,并应用快慢动力学分析研究了簇放电模式的拓扑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迁的动力学机理。
【机 构】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数学、信息与行为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山西师
【出 处】
: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Vries-Sherman的胰腺β细胞模型的快子系统双参数分岔分析确定了不同簇放电类型的存在区域,并应用快慢动力学分析研究了簇放电模式的拓扑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迁的动力学机理。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三维VOF(volume-of-fluid)法模拟了存在相变的不可压汽液两相流体的流动和传热问题。基于VOF法中的三维PLIC (Piecewise Linear Interface Calculation method )算法进行界面的重构和输运,交错网格下,两步投影法离散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连续表面力CSF模型计算表面张力,多重网格法求解压力泊松方程。模拟了核态沸腾
通过在流动聚焦(flow focusing)的同轴液-气射流区域施加电场,开展了电场力和气动力共同作用下带电射流的不稳定性特性实验研究,并进一步开展了同轴液-气带电射流的无粘、线性时间不稳定性分析。实验在精密设计的流动聚焦装置上完成,获得了射流的滴模式、轴对称模式、共存模式和非轴对称模式以及模式转换曲线。理论采用均匀速度型推导了解析形式的色散关系,分析了主要控制参数对同轴液-气带电射流不稳定性的影
A new regime of satellite ejection following the slow deposition of droplets on near-complete wetting solidsubstrate is identified in experiments and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
本文结合粒子图像测速仪(PIV )和直接数值模拟(DNS ),对水平槽道气固两相壁湍流边界层中的拟序结构变动经行了研究。实验雷诺数为Reτ =430 ,选用粒径为110μ m的聚乙烯微珠作为固相,质量载荷为0.25×10 -3、1×10 -3和5×10 -3。模拟雷诺数为Reτ =150 ,颗粒为St=200的铜珠;对气相采用直接数值模拟,对颗粒相采用Lagrangian轨道跟踪方法;颗粒对流体的
本文通过对水平槽道的气粒两相湍流场进行PIV测量。使用POD方法研究了60μ m和110μ m两种粒径下不同质量载荷(0.1%和0.5%)下的气粒两相流场。通过对比不同模态下的能量分布,研究颗粒对大尺度湍流拟序结构的变动规律。结果表明:颗粒的存在破碎了大尺度湍流涡结构,使得重建速度场中的大尺度涡结构明显减少,小尺度涡结构明显增多。随着载荷的增加,颗粒对气相场中大尺度涡结构的调制作用越强;而随着粒径
本文在SJDD-260型电磁动态塑化挤出机上,采用自制的压缩比为10:1的挤出口模以及流动双折射实验装置进行了动态挤出实验,记录不同振动条件下LDPE 2426K在收敛流道挤出口模内的双折射条纹图,应用应力光学定律计算了熔体在中心平面所受的拉伸应力,根据条纹的变化幅度,计算了拉伸应力的振幅。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螺杆转速下,动态挤出成型时熔体所受的拉伸应力较稳态挤出时小,随着螺杆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增加,
为了加深对非球形颗粒气固两相流动规律的认识,为工业设计和优化提供基础数据,本文用甘油与水配制了不同粘度的沉降液,选取了底面形状各异的片/柱类颗粒,采用高速摄像方法测量其自由沉降速度。颗粒的底面形状包括圆形、正六边形、正方形和正三角形以及阶梯形。研究发现,当采用单位质量的沉降速度来表征沉降特性,消除了质量影响后,单纯由片到柱的形状变化引起的沉降速度变化是一条规则的单调降曲线。由此归结出了“形状维度的
龙虾口胃神经节(STG)中PD、LP、PY三类神经元依次放电产生三相节律输是一种研究中枢模式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的模型。本实验选用另一物种-克氏鳌虾为实验标本,记录STG幽门三相节律并在此基础上施加钙依赖钾离子通道阻断剂tetraethylammonium(TEA),结果观察到STG三相节律基本指标发生变化,但神经元网络基本状态没有改变。
本文主要研究了具有周期峰放电和周期簇放电共存的吸引子所组成的耦合神经元系统的同步及其转迁。研究结果表明:耦合神经元系统的同步状态和同步转迁过程与分岔参数在共存吸引子的共存区间内的位置有关。当分岔参数从共存区间的右向左变化时,耦合神经元系统的同步转迁由最终的簇同步转化为峰同步,且转迁过程由复杂变为简单。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现实神经元信息编码和传导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量的研究已围绕物体几何属性的触觉感应现象展开,无论心理物理现象,还是触觉神经系统响应。然而,就物体材料属性的触觉现象而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物理现象层面,很少实验工作针对材料属性的触觉感应生理现象展开,面对的困难涉及实验过程中不易控制柔性物体和现有电生理技术不能同时记录大量触觉神经元的诱发响应。因此,如果能建立皮肤-柔性材料的接触力学模型,并引入皮肤中的触觉感受器及其生理特征,将有助于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