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野中的西洋建筑--以小说《西洋》展开的一次教学实践

来源 :2013第五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ingl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围绕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历史理论专题》课程教学,以刘慈欣幻想小说《西洋》为背景的"纽约的故宫博物院"这一课题所展开的教学实践过程相关尝试,讨论并总结了中外建筑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其他文献
恒速压汞实验是获得火山岩气藏储层内部孔隙结构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大量岩样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的分析研究发现徐深气田火山岩储层可以分为四类,其中Ⅳ类储层难以有效动用.各类火山岩储层的岩性以流纹岩为主.通过对火山岩气藏压汞毛管力曲线进行J函数处理后可以得到徐深气田四类火山岩储层平均气水毛管压力曲线,从而有效的指导徐深火山岩气藏有效开发.
东坪气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阿尔金山前东段,为新近发现的国内外罕见的基岩潜山块状气藏.气藏埋藏深、岩性为致密的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储集空间以基质溶蚀孔和裂缝为主,储集体内非均质性强造成平面和纵向物性差异大,气藏含气井段长但分层性差,地层压力大,气水分布关系不清等.所以,依据目前的地质认识规模上产开发部署难度较大.因此,进一步评价这一特殊气藏的开发地质条件,结合试采动态特征,探讨气藏合理的开发技术政
涩北气田是国内最大的第四系生物气藏,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该气田具有沉积时间短、埋藏浅、岩性疏松、原生孔隙发育、泥质含量高的特点,且该气田的二、三类储层中,普遍存在着"高泥、高矿、低饱和度、低阻"的特点,给剩余气饱和度测井气层识别带来了很大困难.通过对该气田28井次剩余气饱和度测井及资料解释分析,发现受该气田饱和度测井受"井眼、岩性、矿化度"影响明显.本文通过对该气田应用的4种剩余气饱和度测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含气量高、煤层气储量大.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煤层气开发经历了矿场试验到规模化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于受煤储层构造复杂、厚度薄、变质程度高、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地层压力低、解吸速度慢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过程中煤层气井表现出排水时间长,产量波动大,中低产井比例高的特点.通过对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①针对煤储层双孔隙介质和渗透率动态变化的地质建模技术与方法;②方
从目前川渝气田气井连续监测需要出发,结合储存式压力计监测和电缆永置式压力温度监测技术的优点,将钢丝作业和井下压力监测短节相结合,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作为数据传输方式,开发一套成本较低,能长期工作于气井井下的压力监测及无线数据通信系统,并在现场应用中取得成功,为气井连续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在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现今,随着新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外,外国建筑史作为建筑、规划、景观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方法也应随之与时俱进.在MOOC课程建设背景下,利用翻转课堂的新模式,探索设置科学合理的研讨和实践环节,既保障传统课程的教学体系,又将学习和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该课程.
最迟在1910年代,中国对于《外国建筑史》的引入和研究工作已经开始.然而这些成果仅散落于文献各处,至今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随着这些最早研究学者的仙逝,以及其学生和继任者逐渐步入耄耋之年,对于《外国建筑史》史学的抢救性研究已变得刻不容缓.本文针对此论题,概述了该抢救性研究的历史价值、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并以关键人物的口述访谈和相关文献为基础,针对具体的史学问题试给以总结与分析.
建筑技术史同时也是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技术对建筑型制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和推动.本文依据杨昌鸣的《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解释东南亚早期建筑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发展对建筑型制变化的影响,以避免单一研究型制而可能造成的误解,同时也提出了文化传播对技术的促进发展以及文化惯性对技术发展的制约.对其研究方法、研究途径进行讨论,阐述文化与技术相适应的建筑史学
建筑学是一门兼容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地方院校的建筑学教育特色不明显,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联系不紧密,建筑历史的教学地位不明显.在当下建筑学专业对于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求提高的背景下,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定位不仅是对于独立课程的定位问题,更有益于地方院校的教学模式定位.通过教学实践,有效的建筑历史教学有助于建筑设计课程的开展.
中国传统民居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内容,它能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学习、分析、研究,对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文章主要论述了在教授该内容的过程中,如何将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纳入授课内容,探讨学生在更宽视野下学习中国西部传统民居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