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代国家的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市场配置资源,另一种是政府配置资源.由于市场配置资源存在许多缺陷导致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的不足以有效地实施资源配置.本文分析了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所应起到的作用及为了实现有效配置其应采取的调控模式和手段,并对政府失灵及问题解决做出了相关论述,以期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与市场能够相互配合,达到土地资源高效率优化配置的目的.
【机 构】
: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国家的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市场配置资源,另一种是政府配置资源.由于市场配置资源存在许多缺陷导致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的不足以有效地实施资源配置.本文分析了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所应起到的作用及为了实现有效配置其应采取的调控模式和手段,并对政府失灵及问题解决做出了相关论述,以期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与市场能够相互配合,达到土地资源高效率优化配置的目的.
其他文献
土地利用规划基数是科学合理编制规划的重要基础,构建基数转换技术体系为规范基数转换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分析得出规划基数转换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地类码调整,坐标系转换,土地利用变化回溯三个方面;围绕规划基数转换关键问题提出了外业调查和内业分析整理相结合的思路;设计了规划基数转换技术流程;以技术流程为框架,将各项转换进行了有机结合与综合集成.为科学、规范化地开展规划基数转换工作提供借鉴,促进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
研究目的:研究理想状态、利润最大化状态和现实状态三种情况下的土地有效利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数学理论;研究结果:三种状态下土地利用由于其约束条件的不断增加,土地有效利用程度是依次递减的,最后提出了现实状态下土地利用的改进方法.
本文结合柳城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关系原理,借鉴总规中的常用指标,以乡镇为单位,对柳城县各乡镇的土地开发利用水平和土地保护水平进行耦合关系评价,将土地开发利用指数和土地保护指数在空间上综合,最终得到各乡镇的土地利用空间战略的分异规律,进而为分区调控提供了依据,也为研究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框架.
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地整理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建立适合于当前形势的农地整理模式,需要认真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了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关系,对当前农地整理模式的发展作了分析,并就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作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农地整理模式发展的相关原则,提出了农地整理三种新的模式:整村推进模式、城乡结合模式、低丘岗地改造模式.最后指出任何一种农地整理模式的选择都要结合当地自然、
研究目的:探讨"宅基地换房"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分析其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一些启示,以期更好的发展农村土地市场.研究方法:文献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研究结论:"宅基地换房"取得成功是因为实现了农民和政府双赢,各方利益得到协调,但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以及利益的驱使,在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现象,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从中得到的启示主要有7点,希望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对相关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利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利于保护耕地和节约耕地,有利于发展中小企业,解决劳动就业,从目前看,集体建设用地的私下流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但是也存在着交易混乱,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冲击城镇国有土地市场等问题,指出应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与利用规划。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直接入市流转的政策背景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确定,成为集体建设用地实现平稳、有序流转的关键条件.本文在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益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对农村土地权属的要求,建议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定为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统一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
土地发展权在我国法律中没有正式确立,但它在发达国家法律体系中已经建立并实施,我国学者也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总结与分析了欧美的土地发展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实施效果,并简要分析对我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借鉴意义.文章从非公益性土地发展权入手,探讨了该类土地发展权的归属与配置问题,提出了非公益性的土地发展权的补偿与流转机制.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以1996年为基数的第二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曾确定,200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9.4亿亩,2010年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9.2亿亩.结果到200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就减少到19.2365亿亩,比当时设置的红线少了0.1635亿亩.耕地保有量的减少,无不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在担忧,全国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建设用地审批,事关国家和地方宏观经济发展,加强对建设用地审批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但是,我国现行建设用地审批模式在审批依据、审批机关、税费收支、批后监管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通过规划衔接、部门协调、科学确定审批内容、加强批后监管等措施,以达到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布局科学、效益可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