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试移居高原5年以上驻藏官兵在静息状态下的右心结构与功能,综合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2资料与方法随机选择从低海拔地区移居西藏海拔3000米5年以上地区,且对高原完全习服的部队官兵100名作为受试者,根据移居海拔高度不同和移居时间不同各分为2组,应用便携式多功能复合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在静息状态下的右心结构与功能,综合分析与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3结果1.与低海拔地区对照组比较,移居高海拔地区后右心重构主要表现为右室、右房增大,右室壁增厚,三尖瓣反流程度增加,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增宽等(P<0.01)。2.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右心重构越明显,移居海拔4000米以上受试者的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4000米以下的受试者(P<0.01)。3.随着移居时间延长(2年以上),右心重构亦越明显,移居时间5年以上的受试者右心重构程度更加明显,明显高于移居2年以下的受试者(P<0.01)。4讨论与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可直接影响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脏整体功能。机体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后依靠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适应性变化,即在解剖结构及生理机能上产生一种可逆的,非遗传性的改变,这种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所产生的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即为高原习服。高原习服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需要6个月以上。高原习服仅仅是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调节性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对移居高原人群心血管的损伤,即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及右心重构仍持续存在,且与海拔高度和移居时间呈正比。海拔高度每增加300米,机体血氧饱和度下降1%,故海拔高度不同,血氧饱和度也不同,对心血管的缺氧性损害的程度就不一样,移居高原人群在超高海拔地区(大于4500米)时间越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及右心系统重构损伤越严重。我们的研究表明,移居海拔3000米以上4000米以下地区的受试者静息状态下右心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一定变化,而肺动脉压变化不明显,但移居海拔4000米以上5500米以下地区的受试者(尤其移居4500米以上)右心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肺动脉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变化均较为明显。另一方面移居高海拔地区时间较短的受试者右心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部分指标亦有所变化,而肺动脉压变化仍不太明显,但移居高海拔地区5年以上的受试者(尤其移居时间5年以上者)右心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肺动脉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变化均较为明显。我们同时发现,移居海拔高度4500米以上以及移居时间5年以上右心重构性损伤尤为明显。便携式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具有功能完善、体积小、重量轻特点,便于野外现场心血管系统检测研究,能早期、及时评价高原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对保障移居高原的部队官兵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1.移居高海拔地区后海拔高度和时间是影响缺氧性右心重构的主要因素,移居海拔高度4500米以上以及移居时间5年以上右心重构尤为明显。2.高原习服仅仅是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调节性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对移居高原人群心血管的损伤,即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及右心重构仍持续存在,且与海拔高度和移居时间呈正比。3.便携式多功能超声技术能早期、及时评价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对保障移居高原的部队官兵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