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南宋自定都临安府到灭亡,共150年有余.在这150余年间,有120余位知府履职.虽然这些知府的任职经历都有其独特性,但作为一个庞大和特殊的群体,势必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本文就从临安府知府群体的出身、籍贯、选任与迁转三个方面对这些特征加以总结,并顺带探讨一下其背后折射出的宋代政治的走势、宋廷制定政策的取向等问题.
【出 处】
: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2015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自定都临安府到灭亡,共150年有余.在这150余年间,有120余位知府履职.虽然这些知府的任职经历都有其独特性,但作为一个庞大和特殊的群体,势必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本文就从临安府知府群体的出身、籍贯、选任与迁转三个方面对这些特征加以总结,并顺带探讨一下其背后折射出的宋代政治的走势、宋廷制定政策的取向等问题.
其他文献
汉代田猎礼制不见史书记载,但根据史书和汉赋可知汉代却有田猎活动,且有帝王以田猎盛况为美谈命文臣作文记录以娱宾客,如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等.文章认为汉赋之中有对于汉代田猎礼的真实记载,在参考史书等文献记载并仔细甄别汉赋语言之后,试还原不见于两汉礼书的田猎礼的一些仪节,并与周人田猎礼进行对比.
中国向有“礼义之邦”的美誉,礼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礼治也一度成为封建社会维护国家稳定的手段之一.在礼学研究日益兴盛的今天,反观“礼”字本身,其意义并不明确,而其内涵之丰富,延伸维度之广,又让人很难把握.文章从《礼记》出发,结合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就“礼”的起源与界定问题作探讨.
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中期的儒学家.徂徕早年崇信朱子学,至四十岁前后学风逐渐转变.他创立的古文辞学派,主张尊圣王之道,批判朱子学,并与同时期的儒学家——古义学派创始人伊藤仁斋(1627—1705)对抗.徂徕学派一直以来被认为具有“经世致用”的实用色彩.徂徕尊“诗书礼乐”六经之学,认为礼是“道之名”,是实在之“物”.然而《葬礼略》作为徂徕少数与实践之“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制社会,而作为礼制社会的成员,道教徒们必须依据自己的身份在师徒之间、宗教与世俗社会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用相应的礼仪与人交往,这样才能正常的开展日常生活,这些礼仪活动也是相当重要的.中古时期是道教各项礼仪衍化成型的重要时期,道教事师礼与事俗礼也不例外.期间,道教事师礼经历了由如民事官礼向如事父礼的转化,也经历了对佛教事师礼的吸收,衍化过程充满了俗世社会的色彩.道教事俗礼则
科仪和戒律,是道教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在定义上很好区分,所管辖的范围界限也很明显.但是在道教经文描述的实际的受戒、行仪过程中,科仪和戒律却难以用定义去区分开来,二者总是混杂在一起的.故慾借用敦煌写卷《洞玄灵宝自然斋戒威仪经》里关于仪式和戒律的内容,来理清二者的关系.
《老子》是道门中重要的经典,道教为了宣扬自己的教义,依附《老子》创作了一系列注经、戒律、法籙.天师道时期就已开始授受《老子》及相关经戒,南北朝时更是与法位相结合,在授予弟子法职的同时举办《老子》传授仪式.本文主要对《老子》传授仪式的形成及演变进行了简单的考证,并简单罗列了《老子》传授仪式的节次,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鉴.
“卜宅兆、葬日”仪节在传统的丧葬礼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伴随而来的是民间信仰对此礼俗的高度重视.至于宋代,民间风水观念与前代产生了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乃在於“风水”概念的产生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选择方式.《葬书》是首部对“风水”概念加以界定的书籍,然而关于此书的成书时间及作者,一直未有定论.今据宋代风水的发展理路、民间礼俗信仰以及历代文献所引《葬书》的情况,试对《葬书》的成书时间、版本流传及风水理念
“副榜”制度是清代科举系统中乡试正榜的附加设置,顺治二年(1645)清朝首次举行乡试便出现了副榜,到顺治十一年其制度基本完善,康熙时期一定程度的调整之后,副榜制度定型,并一直沿用到清末.乡试副榜制度一方面增加了政府取士的途径,一方面也是落榜士子入仕的又一门路,副榜的相关规定还对乡试前的录科和录取比例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国家和个人来说,副榜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戚学标乃清代浙江温岭学者,精通小学,笔耕不辍,着述丰富,尤以《汉学谐声》闻于世.本文通过爬梳流传史料与戚氏宗谱,对其生平的几个核心问题略作考证.
谢希逸《琴论》最早见载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古今学者多以为谢希逸即刘宋谢庄,因而其他题为谢希逸的著作亦归谢庄名下.现于明代琴谱《琴书大全》中辑出谢希逸佚文一篇,结合谢希逸其他作品发现其中多涉唐宋琴事,与谢庄身世不符.从而证实谢希逸真有其人,而历代文学史及琴史所载《琴论》等书作者谢庄当为宋人谢希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