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脉症研究

来源 :全国第二十一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98655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主证、兼证、主要舌象脉象.方法: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102例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古今医案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结果:出现频次最高的14个症状中夜寐不佳,眩晕,便秘,口苦症在主要疾病中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性,心烦,胸闷气短,精神失常,咽干,情志过极史,呕恶,急躁易怒,心悸,汗出,纳呆症在主要疾病中的分布有差异.病案中有舌色描述者85例,舌质红者42例,舌质红与其他舌色表现者相较有显著差异.病案中苔色统计不甚集中,多见于苔薄白、白腻、薄黄、黄腻.脉象多为:弦、滑、细脉三种脉象的组合,其中又以弦滑及弦细脉较为多见.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主症、兼证、舌象、脉象参考指征为:①主症:夜寐不佳,眩晕,便秘,口苦;②兼症(或然症):心烦,胸闷气短,精神失常,咽干,情志过极史,呕恶,急躁易怒,心悸,汗出,纳呆;③舌象:舌红或淡红,苔白腻、黄腻或薄白、薄黄;④脉象:脉弦滑或弦细.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β-环糊精(β-CYD)包合陈皮挥发油最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对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及超声法进行了比较实验.采用正交实验法对优选出的包合方法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进行考察.结果:优选出的包合方法为研磨法,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β-CYD)的投料比为7g∶1ml,加3倍量水,研磨lh.结论:实验为陈皮挥发油的合理包合工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目的:对中药方剂乳康宁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观察挥发油不同时间的提取量,以浸膏得率和芍药苷为评价指标进行水煮正交试验.结果:第一次加水10倍量,煎煮1.5小时,第二次和第三次加水8倍量,煎煮l小时,为最佳水煎煮工艺.结论: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乳康宁的制备工艺.
目的:分析滑膜炎文献中方药应用情况,总结用药规律并指导临床.方法:检索CNKI,建立滑膜炎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输入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滑膜炎的内服中药方剂为179首,共计164味中药,使用次数共1964味次;使用味次超过20次的有33味,共1410味次,使用频率累计71.79%;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活血祛瘀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69.3%.结论
目的:为中药合理用药与治疗药物监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对中西药质量及中西医临床用药现状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中药合理用药的"方证对应、"药证对应"、"品证对应"三大原则.借鉴中医药理论及现代系统生物学研究成果,系统开展中药合理用药与治疗药物监测研究.结果:坚持将三大原则有机的结合方能完成合理用药.同时,以易失阴亡阳的虚证、重证、危证、急证,以及毒性较大、作用剧烈的方药为主要对象,采用中医临床
目的:探讨莪术3个不同品种蓬莪术、广莪术和温莪术含药血清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凋亡、周期及核质比的影响.方法:通过MTT实验、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核质比研究了各药物含药血清对HUVEC的作用.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48h时,温莪术大、中、小剂量组,广莪术大剂量组,蓬莪术大、中剂量组含药血清组对HUVEC均具有抑制作用(P<0.05),尤以温莪术大、中剂量组作用更加显著(P<0.0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的学科,从中国古代名学、墨家思想以及现代西方逻辑的角度对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回顾,对于发掘《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科学内涵,对于建立证、法、方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中医学由理(法)到方的逻辑联系,发现更适合中医的逻辑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理论中处处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同样,《伤寒论》中存在着古代哲学与辨证法思想,如生克异常与相乘相侮,为《伤寒论》中的"纵"与"横"思想奠定了基础.太过不及思想有助于判断疾病病情变化、转归、治法合理性、康复程度等.这些哲学思维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把握外感热病的实质.
本文通过梳理《伤寒论》中有关惊、狂、谵语的条文,简述仲景对该类病症的辨治法则,包括泻热逐瘀,温通心阳,清泻阳明,通腑泄热,和解少阳,针刺泻实等,共计6个方证,7种治法,可为临床辨治该类病症提供参考.
不仁,即麻木不仁,指感觉功能迟钝或丧失.早在《内经》即对不仁有所论述,仲景对不仁虽然没有专篇论述,但已明确提出气虚感邪、风中经络、血瘀、寒邪、久病历节等均会引起机体麻木不仁,并根据不同的病因,提出了一些辨证论治的方药,如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桂枝汤等,对于目前麻木不仁的临床治疗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痞证.在脾胃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临证中用此三方治疗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等病证,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