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1961-2004年惠州市区和平潭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比分析全球变暖前景下惠州城市和农村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惠州城市和农村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1和0.13°C/10a,气候变暖主要是冬季变暖。(2)由于城市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同时受城市热岛效庆的影响,城市气温的上升率和上升幅度都高于农
【机 构】
:
广东惠州市气象局,广东 惠州 516001 广东省惠州市95140部队73分队,广东 惠州 5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1961-2004年惠州市区和平潭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比分析全球变暖前景下惠州城市和农村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惠州城市和农村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1和0.13°C/10a,气候变暖主要是冬季变暖。(2)由于城市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同时受城市热岛效庆的影响,城市气温的上升率和上升幅度都高于农村,90年代中期后惠州城市由于热岛效应增温的幅度为0.2~0.3°C,由于全球变暖增温的幅度为0.2~0.7°C。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1979~2005年第二版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简称NCEP2),使用倒算法计算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大气热源,并进行了气候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大气热源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且不同地区热源中心的出现和亚洲季风的爆发与盛行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主要有3个明显的热源中心存在,分别位于高原南部、印度南部和孟加拉湾的东侧,特别是印度南部
本文利用贵州地区52个测站的1960-2000年历年夏季(6-8月)逐日资料,分析了贵州地区夏季暴雨以上的极值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振荡及其突变特征,并采用EOF方法对夏季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地区夏季暴雨近40年来均呈上升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90年发生突变;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EOF的前3种模态基本代表了
对植被的动态监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气候变化的趋势。本文利用2000~2005年MODISNDVI数据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植被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以降水量、水汽压、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作为气候指标,分析了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MODIS NDVI与同期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探讨草原植被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05年锡盟植被改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植
本文利用1960-2004年六盘水市3个测站的逐日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法等统计方法,对六盘水地区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六盘水市各地年雷暴日数差异明显,雷暴天气西南部最多,北部次之,东部最少:六盘水市年四季均有雷暴天气出现,甫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个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
利用1961-2002年兴宁机场的逐日信息化资料,分析了42a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兴宁地区年冬,夏季平均温度以及最低、最高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年际平均增温率为0.12°C/1Oa,其中从60年代剑21世纪初冬季增温幅度高于夏季,冬季对本地区气候变暖贡献较大;年平均降水最为1478.7mm,季节性显著,其中夏季最多,占年平均降水量的44.8%,秋季降水量较少。降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气
利用ASTER卫星可见光和短波红外波段数据估算了2001年7月24日和2001年11月29日藏北高原地区地表特征参数(地表温度T、地表反射率a)和植被参数(归-化植被指数NDVI、修ghd 的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植被覆盖度Pv和叶面积秋指数LAI等)。结果发现,各种植被参数在荒漠化地区较小,而在高原草垫中的值较大。同时本文认为ASTER遥感数据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利用它可以更好的反应地表的
近46a来石羊河流域的气温呈变暖趋势,1994年为显著变暖的年份。在石羊河流域气温变暖的背景下,该流域年降水呈增加趋势,出山口径流呈略减少趋势,流向中下游的径流却呈显著减少趋势,地下水位也在快速降低。人类活动是导至石羊河中部流域凉州区用水量大增和下游民勤绿洲可用水量剧减的主要原因。石羊河流域的植被覆盖面积和流域地下水位坦深呈负相关。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石羊河流域的裸地面积在增加,植被总
用观测记录和再分析数据ERA-40合成分析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安江水库4次泄洪事件中降水及环流背景场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泄洪事件通常发生在江淮梅雨期间,泄洪前存在一个季节尺度多雨期,从4月中旬起降水累积大都超过气候平均值:在临近泄洪前都出现累积降水量激增的暴雨过程,说明泄洪事件既有持续性多雨的气候背景,又有极端降水事件的参与。合成分析表明,4-6月从新安江上游至杭州湾一带存在一个区域尺度的降水
1967年夏季(5-9月份)华南地区发生了显著的“早涝并存”现象,主要表现为前汛期偏旱,而8 月份严重偏涝。与气候态相比,1967年夏季人气环流具有明显的异常,特别是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80°-100°E越赤道转向气流年和印度南部-孟加拉湾偏西风异常增强,南海夏季风槽活跃。5-9月份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持续偏弱,而斯里兰卡附近的对流则偏强。8月份,台风的频繁影响可能是华南水涝的直接原因
利用1961-2000年全国550个台站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出热浪指数和暖仪指数并对两个指数分别进行时空变化分析,两个极端气温指数前2种模态基本代表了空间分布特征。热浪指数和暖夜指数的笫一特征向量的荷载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全区为一致的增加和减少趋势,只是高菏载区位置不同。在时间变化上存在着明显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REOF和CADT聚类分析方法对热浪指数和暖夜指数进行分区,将热浪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