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作为全球变暖敏感区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均出现了显著的增温,持续
【机 构】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大气科学学院 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225
【出 处】
: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作为全球变暖敏感区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均出现了显著的增温,持续变暖趋势明显,且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地面气候变暖与海拔高度有关。与气温相比,青藏高原降水的变化要复杂的多,空间差异性十分显著。而气候要素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气候带划分上,可以用来揭示高原气候带动态变化趋势。但目前关于未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气候带变迁研究较少。本文以英国气候研究中心(CRU)提供1980~1999 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数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柯本气候分类资料,结合1980~1999 年,2030~2049 年和2080~2099 年3 个时段模拟的高分辨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21 世纪末期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比较模拟的不同时段青藏高原柯本气候分类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结合20 、21 世纪末期高分辨率动力降尺度数据,分析了21 世纪青藏高原气温、降水的年季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1 世纪末期青藏高原整体升温趋势明显,降水变化差异性较大,年季降水时空分布明显不均。(2)通过对比模拟的20 世纪末期青藏高原柯本气候分类与世界粮农组织提供的柯本气候分类结果,我们不难看出,运用CRU 资料能够很好的模拟出青藏高原主体部分的苔原气候(ET)、青藏高原南部、东部冷温带的冬干冷温气候和高原南部温暖带的冬干温暖气候。(3)高分辨率动力降尺度资料模拟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21 世纪中期青藏高原主体的气候区划仍为苔原气候(ET),高原中部的冬干冷温气候c 副型气候区较20 世纪末期增多。(4)21 世纪末期青藏高原主体的气候区划仍为苔原气候(ET),但其分布区域明显减少;青藏高原中部的冬干冷温气候c 副型气候区继续增多,同时常湿冷温气候c 副型(Dfc)气候区较21 世纪中期有扩大趋势。
其他文献
采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大气电场监测资料对北京地区 2011 年6 月23 日(简称6.23 过程)极端性降水的发生发展以及服务过程进行总
阻塞高压(以下简称阻高)是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经向发展并稳定的形势,阻塞高压维持阶段,可以引起大尺度气团质量和热量的强烈经向交换,导致大范围地区天气气候异常,例如,199
应用喀什气象站1971~2010 年的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850-100hpa 上各层高空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高空温度850-300hPa 上的月际变化趋势为单峰型;200hPa 上呈双
利用标准正态检验法(SNHT ),对四川省117 个站点1961 ~2006 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进行均 一性检验,得到54 个均一站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方法初步分析了近46a 四川省日照时数
栀子,亦称黄栀子、山栀。茜草科常绿灌木,品种有荷花栀子、丁香栀子等。其树姿端雅,株高约100~200厘米,叶色亮绿,花期6~8月,花朵雪白,玉洁、芳香,是深受人们青睐的庭院和盆栽
本文首先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 v3.1.1 对2008 年第8 号台风“凤凰”的登陆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式选取1o × 1o 分辨率的NCEP/NCAR( National Center fo
针对单站历史气候资料,提出了一种集合法均一性检测思路:分别采用Potter 法、E-P 技术和SNHT 法3 种不同的客观检测方法,判断序列中存在的不连续点,检验中如果3 种方法中有2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CMWF) 的ERA40 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 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21 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
利用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 个站1957 ~2008 年的暴雨观测资料、高低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 山西省水文站的部分暴雨监测资料,研究山西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低空急流
利用1850-2008 年我国东部地区90 个测站的旱涝等级和北半球夏季海平面气压格点等资料,使用BP 典型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近159 年旱涝等级与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的耦合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