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SES分异的滨水公共绿地游憩公平性研究:以上海苏州河滨水绿地为例

来源 :第十一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41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快速更新改造的背景下,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导致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形态多元并存的现象.滨水区作为城市极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容纳了城市改造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和社会特征的人群聚居功能及其游憩功能.在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背景下滨水区新建绿地的公平性和使用效率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尽管在空间距离的布局方面,社区与绿地之间的可达性在滨水区开发中被普遍关注,但是这些空间为导向的布局设想与人口入住后的实际使用效果往往呈现错位.其中公园服务覆盖的实际人口数及覆盖人群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简称SES))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这些绿地公园的游憩与实际使用特点.本研究结合问卷、访谈等社会学调研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归纳了样本滨水区中居民对公园绿地游憩使用需求,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首先,居民SES层级与公园游憩需求层级相关,居民双S越高,对公园绿地特殊游憩需求越明显,SES较低的社区居民则更加关注公园的基本游憩功能;其次,滨水公园内的游憩使用差异性程度与周边社会空间的SES分异程度相关,周边居民SES水平相差越大,公园内游憩使用的差异性越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基于SES差异性的滨水居住区景观供给与外部公共绿地的社会性功能耦合策略,并从规划布局、空间设计、管理养护方面总结了结合社会人口SES属性的社会性滨水公园设计策略.以满足实际使用人群的需求,促进不同SES阶层人群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滨水区公园绿地供给的公平性.
其他文献
电工钢片一般情况下的励磁条件都为正弦的,但是随着能源-电力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电机和变压器中经常会出现直流偏磁现象,本文着重就不同条件下的偏磁场对无取向硅钢片的磁性能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磁感点较低时直流偏磁会使原本对称的磁滞回线发生扭曲,并发生整体右移和拉长现象,同时铁损升高,而磁感达到1.5T时铁损几乎没有变化.
本文从磁化特性和铁芯损耗两个方面试验和探讨了不同角度剪切取向电工钢的各向异性.对各角度剪切的取向电工钢试样磁性能进行了细化研究,结果表明:低磁场条件和高磁场条件下不同角度样品磁化特性和铁芯损耗性能有显著差异,影响铁芯损耗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为磁滞损耗的变化.
高雄厝计划为近年来高雄市政府对于市民居住健康与舒适度的重视与期望,无论在于居住的质与量之上以高标准的审议外,更期望依照高雄特殊的环境条件各自发展出不同风貌之高雄厝(厝一房屋,下同一编者注).而位于高度城市化发展下的高雄厝,又该具备何种特质与风貌,更是本研究积极推展都会型高雄厝研究的动机.以高雄厝五大核心价值:"生态、经济、宜居、创意、国际",以丰富的当地建筑与历史文化搭配前瞻的绿色建筑技术,作为建
近年来,我国各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也将随之得到极大的转变.由于多数城市的地铁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各城市如何及时地改变发展策略以应对此种转变变得十分重要.实际上,针对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形成了数种著名理论,如线性城市理论、交通导向发展模式理论(TOD)等.本次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梳理,基于现有线形城市发展模式理论和交通导
本研究试图提出不同于传统城市规划思维,强调科学风水,打破规划范围的疆界,重视城乡环境所具备的空间连续性;分别从GIS建立国土安全格局、以景观格局分析生态底图、以生物气候地图检讨宜居环境等三大步骤,提出适地适性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完成城乡共生底图,绘制成长管理边界,同时提出生态城市设计原则,作为新市镇土地使用划分及管理依据,借此改变传统城市规划设计观念与方法.
高雄市,一个兼具海洋与工业为发展背景的亚热带城市,除了既定的高温炎热的刻板印象外,地形地貌更包含沿海、平原、丘陵、高山等四种地形.在发展地方建筑风貌再造的原则之下,高雄市政府大力推动具有光电系统之阳光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愿景,同时配合推动高雄厝建筑走向符合国际趋势标准,营造永续生态城市.健康建筑,其定义为:"一种体验建筑室内环境的方式,不仅包含物理测量值,如温湿度、通风换气效率、噪声、光、空气质量等
在新型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的集约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该背景下农村集约建设中回迁房的设计进行了探讨.介绍了该区域回迁民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及对居住空间的特殊要求,从住宅精细化、可持续性及院落空间的延续三个方面对回迁房进行了探讨,以设计出宜居、节能的回迁房为目的,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的质量提供保障.
水资源与环境系统决定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由于城市化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洪涝、干旱、水资源短缺等雨水问题严重制约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对构建可持续城市人居环境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人居环境与海绵城市的内涵出发,阐述海绵城市与可持续城市人居环境的关系,分析在可持续城市人居环境下,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海绵城市建设
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管理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单位74万个,公屋大厦有不同的楼宇设计及楼龄.为提高现有公屋可持续性,房委会采纳一套以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维修保养策略,并采用香港品质保证局"楼宇可持续发展指数"评定公屋大厦不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成效,其指数为一环保建筑评级系统,以了解其需要改善的地方,在订立长远维修保养和改善工程计划时制定先后次序.为取得最高成本效益,房委会把楼宇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衡量准则
城市高层集聚区极易发生"热岛效应"、"干岛效应",导致微气候环境的恶化.城市中心区内的开放空间常常陷入高层建筑的包围之中,其微气候环境由于受周边建筑和自身材质的影响,旋风或污染物沉积等不利因素都可能发生.因此认知此类型开放空间的微气候环境对城市的发展较为重要.选择南京商业中心区新街口莱迪广场为研究对象,从实际调研出发,分析城市中心区高层聚集区域内以硬质铺地为主的开放空间的微气候环境质量,从而为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