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评估HIV相关脂肪代谢综合征(HIV-LD)与腹型肥胖的体重指数(BMI)与腰围(WC)的相关性.方法:用腹型肥胖的体重指数(BMD与腰围(WC),被不少研究者作为HIV-LD的最重要的预测指标.结果: WHtR、BMI、WC预测HIV-LD的价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可以用WHtR、BMI、WC法预测HIV-LD.
【机 构】
: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 江苏 南京 210046 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
【出 处】
: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换届暨第九次学术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HIV相关脂肪代谢综合征(HIV-LD)与腹型肥胖的体重指数(BMI)与腰围(WC)的相关性.方法:用腹型肥胖的体重指数(BMD与腰围(WC),被不少研究者作为HIV-LD的最重要的预测指标.结果: WHtR、BMI、WC预测HIV-LD的价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可以用WHtR、BMI、WC法预测HIV-LD.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无症状期艾滋病患者的体质分类,为中医药用于临床救治提供相应的研究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状调查的方法,根据患者回答情况,如实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结果:单一型体质共计237例占72.70%,2种复合型体质共计65例占19.94%,3种及以上复合型体质共计24例占7.36%.结论:中医药参与艾滋病无症状期患者的临床救治,应当辨证论治和辨体论治相结合,
目的:为提高疗效,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观察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对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医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对164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分别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对中医症状改善的作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1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案(试行)》设计中医证候调查问卷.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基线
目的:观察扶正排毒片对无症状HIV感染者血浆细胞因子IL-6的影响.方法:纳入32例未接受治疗的无症状HIV感染者,给予扶正排毒片每日3次每次4片,服用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浆IL-6的变化,并与22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22健康体检者血浆IL-6水平为(2.49±1.13)%(pg/ml),32例无症状HIV感染者服药前后的血浆IL-6水平分别为(3.00±1.98)、(1.25±0.96)
目的:观察清肺培元微丸对艾滋病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患者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将141例艾滋病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给予基础西医治疗加用清肺培元微丸,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4周,随访到第28周,观察患者证候体征积分的变化.结果:清肺培元微丸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并且效果显著,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第7天、21天、28天时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
目的:评估艾颗胶囊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CD4值作对照观察的方法.14例艾滋病患者服用艾颗胶囊1号(人参、黄芪、山药、仙灵脾、枸杞子、杜仲、熟地)或艾颗胶囊2号(西洋参、北沙参、五味子、鳖甲、龟板、石斛)3~5粒/次,3次/日,观察时间16个月.治疗前后重点观察主要症状和免疫学指标变化,(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11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
目的:观察中医健脾益气、化浊解毒法对艾滋病前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经CDC确认的艾滋病前期患者20例,给予健脾益气、化浊解毒法治疗18个月,治疗前后主要观察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症状体征总积分及卡氏积分变化.结果:疗前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11.700±50.912,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分别为352.300 ±85.063,p=0.112、380.950±149.6
目的:观察中药补中益气丸配合西药HAART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观察.方法:通过辨证分型论治选取气血两虚型的病人配合西药(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司他夫定、依非为伦、奈韦拉平)HAART治疗本病38例,并设对照组38例,对照组仅应用西药HAART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证侯、体征积分以及实验室检查CD4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证候、体征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的CD4细
目的:分析重症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合并症或并发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重症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重症肺部感染38例,其中肺孢子菌肺炎(PCP,包括单发或合并其他病原感染)13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0例,其中隐球菌脑膜炎12例;脓毒败血症和/或感染性休克7例;颅内占位5例,肾功能不全或肾衰3例,肝衰竭2例,重度贫血2例,脑出血1例
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统中医理论中没有该病的明确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属中医"瘟病"、"虚劳"的范畴.课题组针对艾滋病中医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中医病因病机不明确、证候标准不规范、缺乏统一的临床治疗方案和诊疗指南等实际问题,借鉴转化医学理念,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开展了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证候诊断标准和证候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并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反响
艾滋病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证候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最具基础和重要部分,转录组学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情况及调控规律,能够从多角度、多环节阐释中医证候实质.课题组在十一五期间,运用转录组学技术进行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发现了部分特异性基因,拓展了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思路,为艾滋病中医证候客观化和标准化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