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和苗医药物与非药物疗法谈癌性疼痛的治疗

来源 :2019中国肿瘤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n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从中医和苗医的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论述其对癌痛的治疗,以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指导、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 阐述中医、苗医对肿瘤认识和治疗得不同结果 中医、苗医用于肿瘤得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各有特色结论 癌性疼痛是一种特殊的疼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带瘤生存等理念的提出,癌性疼痛的防治也越来越受重视。同时,中医对癌痛的认识也随着历史和人类经验的积累变得越来越深,经验越来越丰富,治疗方法也日趋增多,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广泛,其中在中晚期癌痛的治疗中应用尤为甚多,在治疗癌痛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国内外关于主动脉夹层破裂所致的血性肺动脉鞘(Hemorrhagic pulmonary sheath due to ruptured aortic dissection,HPS)报道较少,目前仅有少数个案报道和两个稍大样本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率、CT表现及影响其短期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行主动脉CTA的18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
目的:探讨GSI扫描60Kev腹部400mgI/kg与常规增强扫描动脉期对比剂用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 方法:收集近期来本院接受腹部增强检查的83例病人,随机分为A和B两组,记录每位受检者身高(cm)、体重(kg),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身高2.A组34例,按BMI0.05).所有图像均满足临床要求,大血管及分支显示良好,图像噪声没有显著差别. 结论:使用GSI扫描60Kev腹部40
目的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肿瘤患者的抗凝治疗往往由于较高的VTE 复发和相关出血风险较非癌患者具有更大的挑战。低分子肝素(LMWH)作为肿瘤相关VTE 抗凝的标准治疗药物,因其需要每日1 或2 次的皮下注射给药,在许多肿瘤相关VTE 患者长期治疗中依从性较差。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是VTE 患者抗凝治疗中成为很有竞争力的选择。
目的 灯盏乙素是一种从中药半枝莲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调节细胞粘附。然而灯盏乙素对结肠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灯盏乙素是否对人类结肠癌HCT-116 细胞具有抗增殖和促凋亡的作用,并进一步阐明上述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
目的 虽然有的中药单体的抗肿瘤药物有较强的杀灭或抑制癌细胞的能力,但是由于其毒副作用大,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抗癌药物作用大多数是非选择性的,它进入体内后迅速分布,在体内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分布同样较多,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副作用极大,患者的身体不能耐受,没有达到理想的疗效。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一直都是药学研究者的热点,许多中药单体的抗肿瘤药物有较强的杀灭或抑制癌细胞的能力,但是由于其毒副作用大,
目的 骨髓抑制是化疗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化疗后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持续时间与感染甚至死亡风险直接相关,严重影响了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与既定周期,临床上不得不降低药物剂量、延迟治疗时间或更改方案,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疗效。因此,预防和治疗化疗相关骨髓抑制是保证足剂量、足疗程化疗或剂量密集化疗的根本。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依托咪酯麻醉用于妇科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主要观察和比较麻醉维持采用把控输注依托咪酯及把控输注异丙酚两种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6 年 8 月至 2017 年 8 月前来我院妇科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 82 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麻醉维持应用把控输注异丙酚进行,研究组麻醉维持应用把控输注依托咪酯进行。
目的 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测和管理。本文通过对癌痛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的实践,探讨临床药师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为达到癌痛规范化治疗的目的,制定规范化治疗标准,随机抽取2016-2017 年癌痛患者病历60 份,根据治疗标准进行合理性评价,针对癌痛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制定并调整给药方案,给予患者用药教育,为临床提供癌痛药学服务。
目的 探讨肺肠型腺癌(Pulmonary enteric adenocarcinoma,PECA)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特点。
目的 研究吉非替尼敏感肺癌细胞PC9 和其耐药细胞PC9/GE 在lncRNA 表达方面的差异。观察β-榄香烯逆转PC9/GE 对吉非替尼耐药的作用及其对Lnc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β-榄香烯通过调控LncRNA 进而逆肺腺癌细胞对吉非替尼耐药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