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相关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NF-κB、HSP70 mRNA表达的关系

来源 :2010年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12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候是“邪正相争”致病的客观反映。脾胃湿热证处于邪正交争的剧烈阶段,尤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表现最为突出。近年来发现,核因子-kB (nuclear factor kB,NF-kB)在胃黏膜炎症反应中处于中心环节,内源性保护因子热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能够维持黏膜的完整。本文从邪正交争角度,以Hp感染、NF-kB、HSP70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探讨,以期对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能有所提示。
其他文献
@@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是一种用于肺癌淋巴结分期及胸部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探讨EBUS-TBNA在胸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胸骨骨折在胸部损伤中相对较少见,但由于其可合并损伤胸内重要脏器及其他部位骨折导致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引起某些不良后果。笔者自2004年1月至2010年8月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严重胸骨骨折2l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自发性气胸是胸外科常见疾病,发病率约为9/10万,肺大泡破裂是最主要的原因。电视胸腔镜(VATS)手术切除肺大泡是最能体现胸腔镜微创优越性的经典术式之一。2004年5月到2010年11月,我科对22例术前胸片、CT证实为双侧肺大泡患者行同期电视胸腔镜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支气管胸膜瘘(BPF)是肺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BPF是指肺泡、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之间相互交通而形成的瘘管。临床处理困难,病程长,死亡率达40%,因此对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预防护理尤为重要。Vester等总结了2243例采用不同术式行肺切除术后BPF的发生率,其中肺段切除术为0.3%,单肺叶切除术为0.82%,双肺叶切除术为0.93%,全肺切除术为4.5%,全组总的发生率为1.6%,全
目的:通过对胸外科围术期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可以准确及时采取护理措施,预防压疮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及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开胸术后发生压疮的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用X2检验比较有关分类因素压疮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分别对开胸术围术期压疮发生患者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吸烟,白蛋白<35g/L,术后翻身时间延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胸手
目的:分析开胸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耐药,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开胸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共118例患者,其中男89例,女29例;平均年龄64.6岁。留取下呼吸道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次性无菌集痰器或纤维支气管镜防污染毛刷吸取气管分泌物,立即送检,标本在接种前行细胞学筛选。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下呼吸
@@早在4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即用冰治疗疾病。1845年Faraday则用冰和盐水冷冻治疗肿瘤。1907年Pussey第一次将固体C02运用于治疗过程,从而开始出现了“冷冻治疗学”的概念。1960年代开始,有关冷冻探针的发展,使冷冻治疗不仅在肿瘤表面,亦可在身体的深部进行精确的实施,使该方法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微创外科技术。1961年Cooper开始用液氮作为冷冻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968年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近几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手术切除仍是根治肺癌的主要手段,但肺癌的早期诊断较困难,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传统手术切除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慢,多数年老体弱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肺癌根治性手术后,由于复发和转移,5年生存率仅4%。而现有的放疗、化疗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因肺癌病理类型对其不敏感或有骨髓抑制等
@@恶性肿瘤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长达百年的人类与肿瘤的斗争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单纯依靠手术、常规放疗和化疗这三大传统手段战胜肿瘤。但是手术可给病人带来痛苦,造成功能损伤,降低免疫机能,因而人们不断追求替代手术治疗的方法,80%以上癌症患者确诊已属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接受放疗、化疗等,而许多患者可能并没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过多治疗的并发症。近20年国内、外肿瘤专家运用多
@@现代经皮给药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医药学家提出的,它的提出对以后药物透皮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理论的主题思想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完整皮肤进入组织,进而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和方法。根据这一理论首先将传统的皮肤局部作用的用药方法区别开来。其目标是透过皮肤用药产生治疗内脏和全身疾病的目标。这一理论创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丰富的发展,在其指导下,经皮给药的新方法、新技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