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地区PM2.5 污染严重,除排放源内在因素影响外,地形及天气气候的客观影响不可忽视.明确客观要素对PM2.5 污染形成的影响,定量天气过程主导的地区间相互输送,是调控污染源分布与强度和厘清地区间责任的重要科学依据.北京三面环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之典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夏秋季副高、高压静稳系统以及低压到来前的高湿状况),伴随偏南风输送的影响容易造成污染物的区域输送与累积;同时叠加局地弱风、深厚逆温层和低的混合层高度,污染物进一步浓缩,从而形成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大范围重霾污染事件.本文通过轨迹聚类、污染潜在源区和轨迹扇区分析均显示西南气流影响下细粒子浓度值最高,其次东南气流,西北气流导致高粗粒子污染,北部的气流对应污染最轻;PSCF 分析北京地区细粒子污染潜在源区为河北西部和南部、天津南部、山西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山东,河南北部和东部,安徽江苏北部;细粒子污染主要受人为源影响,潜在源区夏季最大,其次为秋季,冬季最小;PM2.5 年平均的区域传输贡献为53% (51μg/m3),而南部和西部气流传输贡献更高,为64 μg/m3 (60.4%),显示出周边细粒子污染输入比重较大;尽管北京近年来细粒子浓度有降低趋势,但区域传输贡献贡献表现为逐年增长,线性增长率为3.2 %/年.此外,基于北京地面和高空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风、气压、能见度、云量、辐射等)利用主成分分析和两步聚类法进行客观天气分型,共得到14 类典型天气型,并用于评估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西北高压和冷锋过境时伴随低温和偏北风对应细粒子浓度较低;低压前、弱低压、东部高压或高压控制并伴随高湿和偏南风导致细粒子污染严重;高污染天气型对应颗粒物浓度约是清洁型的2~3 倍.为更好的控制细粒子,夏季需要大范围区域联防联控(河北南部+天津+山东+河南北部);而冬季重点对以北京为中心较小范围内(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的一次排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