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华北克拉通东部因广泛出露不同时代的幔源岩石而成为研究岩石圈演化的理想场所。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古老的岩石圈自显生宙以来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减薄作用,并伴随有岩石圈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根本改变。然而,目前争论的焦点是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原因和机制问题。对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和碱性玄武岩携带的地幔橄榄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研究发现地幔交代作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
【出 处】
: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华北克拉通东部因广泛出露不同时代的幔源岩石而成为研究岩石圈演化的理想场所。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古老的岩石圈自显生宙以来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减薄作用,并伴随有岩石圈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根本改变。然而,目前争论的焦点是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原因和机制问题。对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和碱性玄武岩携带的地幔橄榄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研究发现地幔交代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质现象。地幔交代作用或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高的熔流体/岩石比)不仅是造成岩石圈地幔组成不均一性,而且是造成岩石圈地幔组成转变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次研究采用国际上新兴的Fe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技术,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和华北克拉通典型地区如华北北缘、内部和东部郯庐断裂带内部的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携带的不同地幔交代类型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查明Fe同位素在中国东部玄武岩及其地幔橄榄岩中的分布特征。
其他文献
@@与变质岩相比而言,花岗质岩石通常由低变度矿物组合构成,这些矿物组合一方面受控于源区组分、挥发分、熔融温压条件和熔融程度等因素:另一方面也常常受到亚固相线下再平衡的影响;另外还存在结晶之后流体的改造作用。定量地获得岩浆侵位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参数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重要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岩体剥蚀深度对于找矿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于了解造山带的构造热演化史也有重要价值。本文将总结归纳各种类型的花岗岩压力计
@@中生代构造运动导致中国东南部NNE-SSW方向的华夏系构造格局的形成,主要构造线的延伸与华南大陆边缘的总体走向、以及同时代(中生代)花岗岩带的总体走向平行,其形成年龄,自北西向南东有变新的趋势。在这些中生代形成的花岗岩内普遍发育有脉状的中基性岩,如湘桂东部、粤赣东部、闽浙和沿海地区周边及临海地区的福建晋江、湄洲岛;浙江南鹿岛、东极岛、酱陀岛;海南小东海、三亚等地.笔者统计区域内已获得的出露基性
@@桂坑岩体位于江西省寻乌县和会昌县、福建省武平县以及广东省平远县交界处,岩体呈近南北向展布,是一个规模较大、岩性较复杂的花岗岩基,出露面积>700km2,在岩体内部或其附近有一系列后期小岩体侵入。桂坑岩体主要由三种岩石类型组成,即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BG)、含钾长石斑晶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KBG)和晚期补充侵入体的细粒白云母花岗岩(FMG)。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大量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该超高压变质带经历了> 440Ma阶段的大洋俯冲、440-420Ma大陆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以及420-400Ma的折返和退化变质的演化过程。位于超高压变质带东部的都兰地体被一套未变形的花岗质一闪长质深成岩体所侵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岩石能够划分为5类,分别为二云母花岗岩,角闪石花岗闪长岩,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C型埃达克岩”概念的建立隐含着以下3个假设:(1)高Sr低Y是“C型埃达克岩”与原始定义的埃达克岩之间最主要的共性,主量元素K、Na含量的不同没有指示成岩机制差异的含义;(2)高Sr低Y特征指示“C型埃达克岩”源于基性岩高压部分熔融;(3)基性岩高压部分熔融结果为上述成岩机制解释提供了实验基础。然而,这3个假设成立的依据并不充分。
@@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南部发生了以高钾钙碱性长英质岩浆为主体的火山-侵入活动。近年来,在丽水一政和一大埔断裂带以西的石溪盆地和三百山盆地发现了碱性系列粗面岩、盛源盆地发现了碱性系列安粗岩,分别构成了东乡-广丰、三南-寻乌两条近EW向展布的以高钾钙碱性英安岩.流纹岩和碱性粗面岩.安粗岩组合为特征的火山岩带。同时,笔者注意到,三南-寻乌火山岩带东部大长沙盆地的上别、阁前、虎头一带也出露有粗面岩,其S
@@江西南部余田群由双峰式火山岩组成,分布在近EW展布的三南-寻乌断裂带的临江、东坑、白面石、菖蒲等火山盆地之中。由于余田群火山岩系的形成时代早于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大规模钙碱性长英质火山岩系的形成时代,且岩石组合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特征,其地质时代归属成为地质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并获得了一批Rb-Sr等时线年龄数据,主要集中在165-177 Ma之间,指示余田群的地质时代属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已有
@@近年来,地幔Mg同位素组成研究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有的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地幔橄榄岩和大洋玄武岩的Mg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它们都具有相似的Mg同位素组成,其平均626Mg为-0.26±0.07 (2SD)。这一结果表明地幔具有相对均一的Mg同位素组成。然而,迄今为止还缺乏大陆玄武岩的Mg同位素相关研究。与大洋玄武岩相比,大陆玄武岩形成过程相对复杂,可能有较多的再循环物质参与到大陆玄武岩的形
@@岩浆锆石记录了岩浆演化过程的信息,通过锆石外部形貌和内部结构的详细研究,结合微区原位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可恢复锆石的生长及其岩浆中的演化和改造历史,指示岩浆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为理解岩浆起源、演化等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信息。
@@火成岩岩石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认识岩浆的固结过程,以及确定在固结过程中是什么样的物理化学过程决定了最终产物的特征。通常情况下可以研究一系列不同成分和结构特征的岩石来获取其中暗含的复杂岩浆固结过程,但是传统的地球化学分析和定性的岩相学研究很难准确获得和检验固结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尤其是结晶过程中发生的晶体成核和生长过程,它是独立于体系化学成分的物理过程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