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槟榔对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槟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低浓度(25%)槟榔组(A组)、高浓度(100%)槟榔组(B组)、对照组(蒸馏水)(C组)。分别给大鼠灌服低、高浓度槟榔液、蒸馏水1、6h后,以葡聚糖蓝-2000为胃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肠动力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胃窦肌间神经丛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变化;用放射免
【机 构】
:
河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 石家庄 050011
【出 处】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首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槟榔对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槟榔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低浓度(25%)槟榔组(A组)、高浓度(100%)槟榔组(B组)、对照组(蒸馏水)(C组)。分别给大鼠灌服低、高浓度槟榔液、蒸馏水1、6h后,以葡聚糖蓝-2000为胃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肠动力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胃窦肌间神经丛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变化;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胃窦、空肠组织匀浆胃动素(MTL)、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变化;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胃动素(MTL)、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变化。
结果:灌服低、高浓度槟榔液1、6h后大鼠胃肠排空运动明显增强(p<0.01或p<0.05),胃窦肌间神经丛P物质分布明显增加(p<0.014或p<0.05),血管活性肠肽分布明显减少(p<0.01或p<0.05)。胃窦及空肠组织匀浆胃动素、P物质分布明显增加(p<0.01或p<0.05),血管活性肠肽分布明显减少(p<0.01或p<0.05)。血浆胃动素、P物质分布明显增加(p<0.01或p<0.05),血管活性肠肽分布明显减少(p<0.01或p<0.05)。
结论:槟榔对大鼠胃肠运动有明显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胃窦肌间神经丛、胃窦及空肠组织、血浆P物质;胃窦及空肠组织、血浆胃动素分布增加及胃窦肌间神经丛、胃窦及空肠组织、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分布减少有关。
其他文献
消化病的中医研究,就是依中医理论去认识各种消化病,从而探讨中医的防治方法。这是一种病证结合的研究模式,目标应是建立体现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功能与形态、机体与环境相结合的现代型中医消化病学。本文对消化病中医研究的文献探讨、理论调查、诊法验义、治疗观察、防病保健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目的:探讨中药健脾化痰复方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饲料制备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组,以健脾化痰复方灌胃治疗6周,并以二甲双胍为对照,检测大鼠肝脏病理、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血清肿瘤坏死凶子、血清瘦素水平及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痰复方治疗组大鼠肝细胞脂肪蓄积显著减轻,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血清瘦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进步,消化道肿瘤的确诊率明显提高,行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的人群日益增加,来寻求中医中药配合治疗的患者亦甚。吾师著名脾胃病专家徐景藩教授,从医60余载,在消化道肿瘤治疗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有幸师从临证学习,现对其治疗消化道肿瘤的辨证及治疗特点进行概述。
目的:通过观察黄芪甲苷、β-榄香烯对小鼠固有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探讨黄芪甲苷、β-榄香烯是否能够通过增强小鼠固有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应答从而对肝癌荷瘤小鼠产生抑瘤作用,进而阐明黄芪、莪术抗肝癌作用的免疫机理。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ELASA试剂盒、吞噬中性红等实验,检测黄芪甲苷、β-榄香烯以及两者联用对小鼠Mφ、DC功能以及小鼠体内细胞因子的影响,同时观察对小鼠肝癌移植瘤模
目的:研究抗纤软肝颗粒(KXRG)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核仁非组蛋白B23、C23的影响。方法:采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系(HSC-T6)培养传代,分别加入KXRG(1.25mg/ml、2.5mg/ml、5mg/ml)及其大鼠含药血清(5%、10%、20%)进行培养,并设空白对照组。提取细胞核蛋白,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观察用药后HSC核仁非组蛋白B23、C23活性水平的变化。结果:
Lok等早在20年前就提出,从感染之日起CHB对病人心理、生活和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疾病本身。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己被认为是慢性肝病自然病史的重要方面和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我国CHB防治指南及CHB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均明确提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CHB的目的之一。本文主要从CHB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以“方证相应”理论为指导,通过五种不同治则代表方剂对乙硫氨酸脂肪肝动物模型的干预研究,以药效为基础,探讨该模型证候属性及其特点。方法:将84只雄性昆明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模型对照组(n=12)、二陈汤组(n=12)、四君子汤组(n=12)、桃红四物汤组(n=12)、六味地黄汤组(n=12)、泻心汤组(n=12)。二陈汤组、泻心汤组、四君子汤组、六味地黄汤组、桃红四物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己不单是西方流行病的宠儿,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目前已得到不少临床医生的关注。中医药作为祖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脂肪肝的临床诊治中不断的得到完善。关于脂肪肝的中医证候诸位医家在其临床过程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在此本文通过阅读近十年相关文献,对脂肪肝在中医学中的证型分布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腹水,即腹腔积液,是由多种病因使体液进入腹腔,速度超过腹膜的吸收能力而引起的腹腔内游离液体聚积,为临床常见病症。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为肝硬化,还可因肿瘤、心力衰竭、结核、胰腺炎、肾病综合症、营养障碍病、结缔组织病等引起。西医治疗腹水,多大剂量、长疗程使用利尿剂,病情易反复,久用患者对利尿剂反应差,且易发生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体位性低血压、脂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并发症。而近年来,中医治疗腹水取得
认为脾阴虚是慢性肝炎的常见证候,慢性肝炎脾阴虚证的提出,不仅完善了慢性肝炎脾虚证在理论和临床上的不足,也弥补了慢性肝炎阴虚证在理论和临床上的缺陷,以濡阴健脾为治疗大法,使中医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增加了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