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C4mimTf2N为研究对象,通过氧化剂N2O4与离子液体的混合以及该混合体系对金属氧化物的溶解研究,建立了离子液体在乏燃料后处理中的应用可能性.从N2O4在C4mnimTf2N中的溶解情况可以看出:N2O4能与油性的离子液体C4mimTf2N形成互溶体系,并且能极大的降低离子液体的粘度.通过对混合均匀的N2O4/C4mimTf2N体系进行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可知:离子液体和N2O4混合后发生
【机 构】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射化学研究所 北京
【出 处】
:
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2014学术交流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C4mimTf2N为研究对象,通过氧化剂N2O4与离子液体的混合以及该混合体系对金属氧化物的溶解研究,建立了离子液体在乏燃料后处理中的应用可能性.从N2O4在C4mnimTf2N中的溶解情况可以看出:N2O4能与油性的离子液体C4mimTf2N形成互溶体系,并且能极大的降低离子液体的粘度.通过对混合均匀的N2O4/C4mimTf2N体系进行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可知:离子液体和N2O4混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在810nm和1419nm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峰,如在1025nm处的硝基峰, 由此可推断出其生成的一系列反应产物.
其他文献
中试厂铀三循环采用脉冲萃取柱,铀三循环包括3DX柱、3DS柱、3E柱,是以铀二循环产生的含铀产品2EU为原料,进一步去除镎及其它放射性核素.冷铀试验发现,铀三循环不能稳定运行,主要原因是原设计的3DX标准喷嘴筛板柱在设计负荷下不能满足工艺运行要求.为保证热试的顺利运行,借鉴1AX柱的设计经验,在热试前重新设计加上了环形折流板脉冲萃取柱,热调试结果表明,新设计的3DX环形折流板脉冲柱能长期稳定运行,
在核燃料后处理厂中,要求放射性料液的输送设备可实现远距离操作、维修和更换,目前研究比较广泛的为RFD流体输送系统.喷射器为整体台架试验的气体动力源,其工作效率直接影响RFD性能,因此,需要设计其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的配套关系.因此本文首先对真空喷射器和压空喷射器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然后根据仿真计算的结果选择了部分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对进行配套优化试验和性能试验,以找到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的最佳配套,来满
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放化热室工作环境的自动取样装置的结构和功能,该装置能够对带盖瓶装放射性液体进行定量取样和精确称重,测试表明该装置的取样精度可小于0.5%,单个样品的取量和称重时间约2min,取样和称重过程完全自动控制,人机界面友好.
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ANSYS(Fluent)14.5研究了脉冲折流板萃取柱单相流和两相流的流体力学性能.单相流中,通过GAMBIT2.4.6软件建立二维、三维模型,求得了速度场,通过与文献实验数据对比,证明了三维建模的计算结果优于二维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了三维不同湍流模型求解速度场的结果,在本实验工况下,发现低雷诺数模型优于其他湍流模型,并研究了环形挡板与柱壁1mm间距对单相流速度
核燃料后处理是提取钚的重要途径,钚在后处理工艺流程中的行为较为复杂.本文介绍了钚的有关性质以及钚水解聚合的相关研究进展.结合钚的特性探讨了后处理厂不同形式的钚在贮存过程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为推动我国核燃料循环设施的事故分析方法不断发展完善,调研了国内外最新监管要求,并对比分析了我国的工程实践经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核燃料循环设施事故分析方法主要基于确定论,部分国家提出了概率论方法的应用指导,我国在乏燃料暂存设施的事故分析中进行了概率论方法的尝试.确定论方法的设计基准事故及接受准则尚未达成共识,概率论方法的引入可以有效识别设计基准事故,并且评价设施整体风险,对确定论分析形成补充和证明
中放废液的脱硝蒸发浓缩,主要是回收硝酸。钚纯化循环钚产品的蒸发浓缩,将钚产品液蒸发浓缩至100g/L,以便中间暂存和同位素匀化。草酸钚沉淀母液的脱硝蒸发浓缩,主要是回收硝酸的同时将钚返回。正是这些蒸发浓缩技术,保证了后处理厂的水、氮氧化物(硝酸)的循环复用,大大地降低了放射性废液的排放。蒸发浓缩是后处理厂放射性水溶液回收硝酸、回收水以备复用的重要技术。
文章设计了一种镎的自动分离装置用于后处理分析。设备由溶剂发送模块、机械臂模块和控制系统组成。机械臂模块放在手套箱,作为装置的关键部分,其余部分是在拯救手套箱的空间。它可以极大地减少分析师的工作强度,测试结果表明注射泵的流量稳定,可以满足分离要求;系统重复性好,精密度满足要求;系统的各部件运转良好;系统的各部件可以满足实验环境要求,耐酸碱较好;可以用于后处理工艺中镎的自动化分离。
本研究对文献报道的119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平衡水相中的总硝酸根浓度作为主要参数,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萃取反应的表观平衡常数,从而重新建立该体系主要组分Th(N), U(VI), HN03的分配比模型,使用34组实验数据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
本文简要的讨论了钚在溶解过程,尤其在造成溶解液不稳定的次级沉淀过程的行为以及在1A萃取器界面物形成过程中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