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血管外膜细胞在血管成形术(PTA)后的再狭窄中的作用一直未受重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陆续有实验报道。动脉损伤(包括PTA和血管内支架植入)后,血管外膜参与了血管病理性的修复或再狭窄的形成。为数不多的实验指出,血管成形术后的再狭窄细胞迁移机制中,除现有的血管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理论外,可能还存在血管外膜细胞迁移理论,即血管损伤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由外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介入影像中心 20023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外膜细胞在血管成形术(PTA)后的再狭窄中的作用一直未受重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陆续有实验报道。动脉损伤(包括PTA和血管内支架植入)后,血管外膜参与了血管病理性的修复或再狭窄的形成。为数不多的实验指出,血管成形术后的再狭窄细胞迁移机制中,除现有的血管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理论外,可能还存在血管外膜细胞迁移理论,即血管损伤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由外膜经中膜向内膜迁移,新生内膜下增殖的细胞不仅仅是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还有来源于外膜的发生表型转化后的肌成纤维细胞。
本文从细胞形态学和细胞的蛋白表达等方面对血管外膜细胞的表型变化、迁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以期对PTA后血管再狭窄过程中,细胞迁移机制学说有进一步认识。
其他文献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电解可脱卸铂金微弹簧圈(Gulielmidatacbclole coil,GDC)的栓塞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患者恢复快等优点。本文介绍了19例颅内动脉瘤电解铂金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过程和取得的效果,阐述了颅内脉瘤的影像学检查及评估,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电解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具有微创、有效和安全的特点,只要病例选择合适,术中、术后的各个环节中谨
顽固性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对某些患者来说,传统方法通常难以止血,介入栓塞治疗的开展解决了该临床问题,DSA可直观地获得病灶及其相关血管的部位、数量及大小等信息,是介入栓塞治疗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作者搜集的20例顽固性鼻出血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诊治情况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合理的DSA技术应用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某种物质嵌顿于食管腔内而不能通过称食管异物(Foreign body of the Oesophagus),多见于儿童误咽的硬币、徽章、别针和小玩具等,成人则多为鱼刺、骨碎片、假牙、果核等引起。这些异物均为硬性异物,在X线下又有阳性和阴性异物之分。多停留在食管的生理狭窄处,以第一生理狭窄为多见,常依赖耳鼻喉科甚至外科手术取出。本文介绍了2例吞食肉块致食管阻塞病例的临床表现,阐述了治疗过程和方法。
腹部病变大多位置较深,常规的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CT导向下穿刺活检是一项重要的诊断技术,目前在胸部疾病诊断中应用较多,在腹部疾病的诊断方面报道较少。本文介绍了2004年1月至12月某科采用CT导向下同轴穿刺活检针对248例患者进行穿刺活检的过程和取得的效果,阐述了腹部同轴法切割活检的注意事项,分析了腹部穿刺切割活检最主要的并发症。
妇科恶性肿瘤比较常见,包括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卵巢肿瘤等。治疗原则仍是早期手术切除,但多数患者往往由于发现较晚,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介入治疗为这些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本文介绍了某院于2000年9月至2002年9月采用介入技术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19例的过程和取得的疗效。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子宫肌瘤自1995年Ravina报道后,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愈合快、显著缓解症状等优点,很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介绍了某院2001至2004年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54例的过程和取得的临床效果,阐述了子宫肌瘤的血管造影表现及栓塞,分析了治疗机制。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内脏器官的形态及功能,放射科经常会使用各种对比剂进行造影检查和CT增强检查,来改变内脏器官中正常组织间或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间的密度对比。对比剂的使用会发生药物过敏等各种毒副反应,某些严重的毒副反应能使患者致残甚至死亡。放射科医护人员在造影检查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发生毒副反应的症状及体征,并掌握最基本的急救方法,做好预防及抢救工作。本文介绍了对比剂的种类,分析了对比剂引入人体的方法,阐
本文采用日立AIRIS Ⅱ磁共振成像仪,磁场强度为0.3T,采用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复锐明(枸橼酸铁铵)泡腾颗粒,用量为2袋/次(每袋3g,含600 mg枸橼酸铁铵),对40例受检者先空腹4 h直接进行MRCP检查,再口服复锐明泡腾颗粒(2袋复锐明泡腾颗粒溶解于600 ml温水中)后20 min行MRCP检查,并对两组MRCP图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复锐明(枸橼酸铁铵)作为MRCP检查中的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和脑静脉窦血栓形成(venous sinusthrombosis,VST)是一种严重的、潜在危及生命的疾病,其致病诱因众多,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关系重大。MRI检查在其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DWI对其研究报道逐渐增多,PWI研究报道较少。 本文采用经颅骨窗上矢状窦穿刺注
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其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临床上脑缺血具有一个渐进的病理发展过程,梗死的脑组织已是不可逆损伤,失去了临床研究价值;而惟一的希望是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使之恢复为正常组织。因此,探讨缺血半暗带形成的分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水通道蛋白-4(AQP4)在半暗带组织中的表达与MRI相结合进行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