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干酪根的生烃动力学研究可预测地层中现今及任一地质时期油气的生成量及其成分,恢复地层的古地热史,计算生烃潜力,结合盆地模拟软件进行资源量计算研究等.传统的生烃动力学研究是利用Rock-Eval方法研究总包干酪根生烃动力学参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发展起来了开放体系多冷阱热解气相色谱仪和有压力条件下封闭体系金管—高压釜热模拟体系,从而可以获得不同组份的生烃动力学参数,对干酪根生烃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酪根的生烃动力学研究可预测地层中现今及任一地质时期油气的生成量及其成分,恢复地层的古地热史,计算生烃潜力,结合盆地模拟软件进行资源量计算研究等.传统的生烃动力学研究是利用Rock-Eval方法研究总包干酪根生烃动力学参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发展起来了开放体系多冷阱热解气相色谱仪和有压力条件下封闭体系金管—高压釜热模拟体系,从而可以获得不同组份的生烃动力学参数,对干酪根生烃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揭示出不同类型干酪根甚至同种类型干酪根存在不同的生烃动力学参数,动摇了以典型干酪根类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生烃模式.
其他文献
煤岩是大气田的主要气源岩,其主体组分--镜质体的光学性质参数Ro,被惯用作有机质在自然地质剖面中热演化和生烃进程的标尺.热解实验作为烃源岩和煤热演化和生烃研究的重要手段,由于加热速率远大于自然地质剖面情况,芳构化反应速率加快,芳构化程度更高,造成镜质体表面更平,反射率值偏大(Jones,1978),这一事实以被后来学者所证实.本文开展了黄金管限定体系恒升温速率(2℃/h、20℃/h)和热压生排烃体
黔北岑巩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发育的黑色页岩是一套优质烃源岩,是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亟待突破的重点层系之一.总体来讲,岑巩区块在页岩气方面基础研究还很薄弱,地质资料严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勘探工作的开展.
通过对蜀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针对性的开展等温吸附、有机碳含量、X衍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实验分析基础上,分别对页岩中吸附气含量和游离气含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将各影响因素区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油气田注水示踪技术通过示踪剂产出曲线掌握油气田地层连通性、储层物性层、断层封闭性及注水对应关系等信息,为指导油气田开采设计和后期开发提供指导.早期使用无机盐、低分子醇、放射性同位素等作为示踪剂,但是由于其各自本身存在的优缺点,不能满足油气田的开采需求,进而促使微量示踪剂的产生.
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是指与正常藿烷类化合物具有相同碳骨架、甲基侧链碳位不同的两类重排化合物.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地球化学属性进行了探讨,但主要探讨其相对丰度受沉积环境、成熟度和母质来源的影响,且关于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性的影响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选取了以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为代表的煤系烃源岩和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为代表的湖相烃源岩,进行GC-MS分析,结合17a(H
本文以四川盆地南川-彭水区块龙马溪组页岩层段为例,重点对胜页1井、南页1井、隆页1井、彭页1井页岩样品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重点从研究区页岩储层物性、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含气性等三方面的对比研究,对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形成的物质基础、富集机理以及主力开发层段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发现,川东南海相页岩气富集主要受有机碳含量、储层物性、地层压力以及顶底板组合条件等因素控制.
自长庆油田建产形成5000×104t油气当量以来,近年来增产上储目的层系主要集中在古生界及中生界,其它层系贡献较小,尤其是深层.而与鄂尔多斯盆地同处于欧亚板块的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在深层寒武系均发现了油气富集区,尤其是四川盆地,在高石梯-磨溪构造带震旦系获得了百万方的高产气流.其次,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在内的整个华北板块南缘与扬子板块(四川盆地)、塔里木板块(盆地)古地理位置、古沉积环境相似,具备相似
川中南部地区大安寨段滨浅湖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其中含云质岩储层属于相对优质储层,含云质岩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湖退阶段的大一亚段,局部地区可形成相对封闭介壳滩间洼地环境,盐度增加,为白云石析出创造条件。受湖平面升降、古地貌等影响,大安寨段岩性、岩相平面变化较海相大且频繁,岩性、岩相在空间的变化丰富了源储配置关系,为致密油气充注奠定了基础。大安寨段致密油烃源岩生油强度与储层物性互补关系密切,二者是一个反函
甲烷是继碳酸盐之后簇同位素获得成功开发的另一化合物。该项技术对天然气研究尤为重要。天然气组成相对较为简单,除了检测到少量轻烃类,甚少含有原油中能够反映母源及成藏信息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尤其是深层高过成熟阶段,油气资源几乎均为天然气,烃类中除了微量乙烷,几乎全部为甲烷,可用的技术手段也仅限于甲烷碳、氢同位素值,而它们针对性不强,在不同起源天然气中混合交叉现象普遍,大大增加了深部油气成因、成藏等研究难度
乌夏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东部,断裂带上盘风城油田八道湾组和齐古组有大量的稠油油藏和沥青矿分布.这些稠油油藏和沥青矿在形成过程中经受了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等化合物消失,抗降解能力强、极性差别小的共流化合物成为原油的主要组成,在色谱图中共流出,表现为基线抬升,形成"基线鼓包",为"未知复杂混合物UCM".本次研究选择了乌夏地区油样共7个,1个为正常原油,其余6个为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