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镇保护的再思考——面向发展的保护

来源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min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快速城镇化时代的到来,历史城镇的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中国历史城镇保护问题的现实背景为着眼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证了历史城镇风貌保护问题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中国历史城镇保护问题,必须注意到当前的现实背景,以发展为前提条件和目标,树立正确的历史城镇保护观。
其他文献
《重庆市主城区突发公共事件防灾避难场所规划》自2007 年3 月开始编制,历时9 个月,于2007 年 12 月顺利完成。该规划是一个没有既定编制标准的创新性规划。规划编制人员对重庆市具有避难条件的开敞空间进行了大量的现状调研工作,参照国内外避难场所规划的相关经验,建立了适合重庆自身情况的避难场所规划标准体系,并依照标准对重庆市主城区范围内市、区两级避难场所进行合理的布局。在确定场所布局的基础上,
在阐述了水资源短缺状况的同时,概述了雨水回用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及我国雨水利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雨水回用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初期雨水的控制与利用。
本文利用ArcGIS 平台,通过模拟南京化工区大气点源污染扩散浓度空间分布状态,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提供所需要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空间信息,推动城市规划技术方法更新。通过从城市用地规划技术要求出发选取适当扩散模型,以ArcGIS 为平台建立大气污染扩散数据库,用插值法计算浓度空间数值,进行16 个风向和多点源浓度值叠加,依据国家环境管理数据标准提出有效污染影响范围概念,将计算的空间数据结果与城市用地进
城市绿地系统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绿地系统应具有丰富的类型、均衡的布局、复合而稳定的层次结构,充分满足市民户外游憩、健身、交流的需要。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在保证城市规模扩张对建设用地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利用暂未开发和弹性置换用地,努力提高建成区绿化质量;用补缺拾遗和去盈填空的手法合理调整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结构。
面对城市新区建设“千城一面”的趋同化发展,本文以武汉四新地区为例,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探讨了如何在新区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科学而有效的城市特色规划塑造城市特色,并针对城市特色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对城市特色的实施途径提出建议。
在我国传统园林中,建筑与景观高度统一,形成整体。在当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当继承我国传统园林整体设计的精髓,结合当代景观规划的特点,来探索景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创造更加和谐的人居环境。
在城市建设及城市改造过程中,人们对建筑外观非常重视,却往往忽略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协调关系,使城市景观变得杂乱无序,城市特色消失。本文就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关系着眼,分析不同类型的建筑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明确建筑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将建筑融入城市景观的大环境中。
本文在对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快速城市化时期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效率适度”的弹性配置准则。结合深圳龙岗区的规划实践,首先分析龙岗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探索了“城市—城市社区”两级模式指导下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办法,缓解传统“一刀切”卫生资源配置方式带来的两极分化现象,提高相对公平性,改善公众福利水平,最后提出若干相应措施。
城市中心建成区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地下空间的开发作为城市更新的一种契机,也是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城市建成区地下空间利用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通过对现状城市功能、交通、空间环境、土地价值的分析,提出地下空间的规划对策,进而提出地下空间利用的方案。地下空间利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文明、高效、丰富的城市中心区。
眼下,中国的一些城市建设追求“个高”(高层建筑)、“体胖”(城市规模),割断城市文脉,缺乏城市特色。殊不知,风貌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民俗精华、传统工艺等文化遗产印刻着前人对历史文化的创造和记忆,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彰显个性、打造特色的源泉。笔者在文中阐述了“特色危机”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确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当下最迫切的是唤醒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