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训练的本质是应激-适应,高原训练的目的是让运动员接受运动和缺氧的双重刺激,使机体获得更好的适应性变化。少年运动员身体正处于发育期,是否适合高原训练仍有所争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践中作为提高有氧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优秀的运动员都在少年早期参加了高原训练,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研究目的:高原训练期间的血液成分变化,可以作为机体是否适应高原环境和训练负荷的重要评价指标。本研究通过对少年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血液指标的监测与分析,探讨高原训练对少年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和变化规律,为少年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跟踪观察国家游泳队高原集训的18名少年游泳运动员(男9名,12.8±0.5yr、女9名,12.6±0.3yr),运动等级均为二级运动员。在云南昆明(1890m)进行了8周的高原训练,包括高原前7天(D-7),高原训练24天(D24),高原后25天(D+25)。生理指标的测试包括急性高原病评价(AMS)、晨脉(HR)、血氧饱和度(SPO2)和体重(BW)。生化指标的测试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睾酮(T)、皮质醇(C)、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N)。整个高原训练期间每日监测HR、SPO2、BW,共进行了9次的血液指标测试,测试时间为早上7点,早餐后静脉取血。测试仪器采用Beckman Coulter LH 780血细胞分析仪、Beckman Access 2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和Beckman DxC 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统计学方法选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事后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研究结果:1.通过对ASM问卷进行整理,6名运动员无高原不良反应外,其余12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进行评分后,5人诊断为急性高原病。2. SPO2/HR的变化男女运动员基本一致。与D-7相比,男运动员在D2、D7、D21和D+18显著性降低(P<0.05),D14和D21呈现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女运动员在D2、D7和D14出现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随后的D21、D+4、D+11、D+18和D+25均为显著性降低(P<0.05)。2.男女运动员RBC、Hb、Hct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与D-7相比,RBC和HGB在D2和D21显著性升高(P<0.05),Hct在D2、D7、D14和D21显著升高(P<0.05),并在高原后D+11显著降低(P<0.01)。3.男女运动员WBC的变化波动较大。与D-7相比,男运动员在D2和D+18出现显著性升高(P<0.01,P<0.05,分别)。女运动员在D2、D14、D+4和D+11均显著性升高(P<0.05),在D+18出现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4.在高原期间男女运动员CK的变化较为一致,高原后期变化趋势有一定差异。与D-7相比,男运动员在D2、D7、D14、D+4、D+11和D+18均显著升高(P<0.05),尤其是在D21出现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女运动员在D7、D14、D21和D+11显著升高(P<0.05)。5.男女运动员BUN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变化幅度不同。与D-7相比,男运动员D7出现非常显著升高(P<0.01),随后的D14、D21、D+4、D+11和D+18略有降低,但仍然具有显著差异(P<0.05);女运动员D7、D+11和D+25显著升高(P<0.05),D14、D+4和D+18非常显著升高(P<0.01)。6.男女运动员T和C指标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女运动员变化幅度较大,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整个高原训练过程中,男女运动员血液指标变化趋势较一致,各个指标的波动幅度较大,存在着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总体指标都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内,少年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具有可行性。2.女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好于男运动员,对训练负荷承受能力低于男队员。3.高原训练后的平原阶段,血液指标的变化提示机体呈现良好的适应性变化,男运动员在高原后平原第3周出现了最佳机能状态,女运动员出现在平原第4周。4.在高原后平原阶段出现了最佳竞技状态后,多项血液指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提示疲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