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得知,红柳泉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十分丰富,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和溶蚀等一系列成岩作用过程,其中对储层储集性能影响较大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压实作用是红柳泉构造岩石密度增大、原生孔隙度大幅降低的主要成岩作用,但这种压实作用是系统性的,并不会造成同一储层在横向上物性发生大的变化,溶蚀作用是该区储层物性、含油性发生较大变化的又一原因,但溶蚀作用对成岩圈闭的形成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只是增强了储层的非均质性,而硬石膏、石膏和方解石等矿物的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形成对流体的封堵,最终形成成岩圈闭,这是造成同一储层横向上物性差异的重要原因。针对该区某些层虽处同一层同一相带,但含油气性大不一样的情况,根据成岩作用与测井响应的一般关系,选取了对成岩储集相较为敏感的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分别对其做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将两者的差值作为衡量成岩作用强度的一个标准,并且将此差值和砂岩层孔隙度之间建立了一种线性关系,得出了一个线性公式,以此用来定量评价成岩作用强度对储层物性的影响。通过此次研究,提出了该区成岩作用强度的一个划分标准,并且首次建立了该区成岩作用强度与储层孔隙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更好地解释了成岩作用尤其是胶结作用对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为油田有利含油区块筛选及后期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