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集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预制施工工艺研究

来源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18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ovey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长江第五大桥跨江主桥是世界上首座采用钢—粗集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结构的组合梁斜拉桥,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高弹模、低收缩、优良耐久性等特征粗集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解决了钢箱梁顶板疲劳和钢桥面铺装等世界性难题.桥面板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及标准化工艺进行施工,桥面板预制部分在室内生产线上采用集约化形式生产,生产线集成钢筋加工、模具、粗集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投料、搅拌运输、布料、插入振捣、平板振捣、滚压覆膜、脱模吊运等功能,开创了中国大型超高性能混凝土构件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的先河,实现了桥面板工厂化、装配化生产.
其他文献
介绍了江苏省南京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长江上的已建桥梁和在建桥梁,以及未来南京过江通道建设规划,阐述各大桥的技术难点和创新,并分析了现阶段中国桥梁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未来中国桥梁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数十座长江公路大桥的成功建设,实现了大江南北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通过自主建设的工程实践,走出“继承、发展、创新”之路,中国的桥梁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这期间,江苏省一系列跨长江大桥的建设,如江阴大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泰州大桥等,当时或至今创造或保持着多项中国或世界纪录,体现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大跨径桥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缩影.本文对长江江苏段(
南京长江第五大桥跨江大桥主桥采用纵向钻石型索塔中央双索面三塔组合梁斜拉桥,桥跨布置为80m+218m+600m+600m+218m+80m=1796m,索塔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索塔,索塔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主梁采用粗集料活性粉末混凝土为桥面板的流线型扁平整体箱形轻质组合梁,斜拉索采用钢绞线斜拉索.本文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该桥的设计标准、总体设计以及主桥各部分的结构设计,以资借鉴参考.
本文介绍了南京长江第五大桥(简称:南京五桥)工程基本情况和技术难度重点,概述了围绕首次采用钢壳—混凝土索塔和粗集料活性粉末钢混加劲箱梁所开展的技术攻关工作;介绍了项目在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绿色化建设管理所开展的工作;结合品质工程创建,系统综述了南京五桥工程质量、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攻关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
湖北的桥梁发展史至少可以追溯至约3000年以前西周昭王时期。湖北现存的古代桥梁有数百处之多,以砖石、砖木桥为主。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湖北桥梁建设十分落后,全省虽有桥梁1940座,但绝大部分系临时砖木桥或石木桥,跨径小、宽度窄、荷载标准低,且多年失修、岌岌可危。梳理了湖北省大跨径桥梁的建设情况、主要技术特点以及主要代表桥梁.
近年来,BIM技术在机械设计、建筑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深入,铁路行业也进行了积极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公路行业由于自身特点的一些限制,BIM系统的应用起步较晚,应用相对较少.由于公路项目中大量存在的是常规桥梁结构,因此BIM技术想在公路行业广泛应用必须在常规桥梁结构上得以更好地实现.本文基于常规桥梁结构,应用Autodesk Revit软件进行常规桥梁结构建模的深入研究,提供公路BIM技术的可行性方
在超大跨径连续体系和柔性体系桥梁的建设中,虽然钢梁的价格昂贵,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价格相对低廉许多,但是,由于传统钢—混组合梁结构存在着混凝土桥面板抗裂性能差、自重较高两方面难题,因此钢—混组合梁在超大跨径桥梁的建设中存在很大的困难.本文以南京长江第五大桥为背景,提出了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轻型组合桥梁结构,利用轻薄的含小型粗集
江西长江岸线建有2座跨江大桥,分别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与铁路网南北连接的重要通道.2座大桥建设开始时间相差近40年,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技术水平特点及建设文化.本文通过对2座桥梁建设情况、技术难点与亮点、养护管理做简要综述性介绍,以期为中国桥梁建设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对长江下游(安徽段)河道的基本特点和建设条件进行归纳,梳理了长江下游公路桥梁的结构形式,总结了长江下游公路桥梁建设的特点、技术发展历程和创新点,可为今后在皖江流域长江公路大桥的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为研究三塔斜拉桥的抗侧倾性能的影响因素,提高其在最不利偏载工况下的安全性,本文对比分析了南京长江第五大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在基本偏载工况下的结构位移,结果显示该桥施工图设计的抗侧倾能力优于初步设计;同时计算分析了其在极端偏载工况下的结构位移和内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提取了主梁最大转角作为评价结构抗侧倾性能的主要指标,并研究了影响结构抗侧倾能力的三个主要因素:支座反力、斜拉索索力和斜拉索横向索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