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湖泊沉积物不但可以反映流域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变化特征,更能忠实的记录PAHs排放历史.本文收集了中国湖泊沉积物PAHs已有文献报道,并选取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日本等)部分湖泊做对比,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湖泊沉积物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沉积记录及来源.对786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湖泊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在3.2~5260 ng g-1(dw),平均值为753.1 ng g-1(dw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泊沉积物不但可以反映流域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变化特征,更能忠实的记录PAHs排放历史.本文收集了中国湖泊沉积物PAHs已有文献报道,并选取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日本等)部分湖泊做对比,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湖泊沉积物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沉积记录及来源.对786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湖泊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在3.2~5260 ng g-1(dw),平均值为753.1 ng g-1(dw)(n=461).人口密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决定了中国表层沉积物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特征比值法及因子分析表明我国湖泊表层沉积物PAHs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煤炭燃烧及石油泄漏.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湖泊表层沉积物PAHs污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其他文献
中国黄土和极地冰芯、深海沉积物一起被誉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尤其是黄土以其沉积连续性好,覆盖面广,包含环境信息丰富,易于采样,观察和研究方法简单,重复性好,成本较低,成为研究全球古环境变化不可或缺的替代性指标。为进一步丰富中国华北地区黄土粒度所反映的环境信息,在河南安阳开展了相关研究。
与格陵兰冰芯一样,中国的黄土和石笋也能够记录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D/O旋回,但各记录在D/O16-14的绝对年代以及其内部结构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通过对河北承德兴隆洞一支距今56.8-50.8ka的石笋样品进行230Th年代和氧碳同位素分析,建立年代际分辨率的δ18O和δ13C序列.结果表明,千年尺度δ18O峰谷变化与高纬冰芯以及中国南方石笋记录的Dansgaard-Oeschger
新仙女木事件(距今约11.65-12.85千年)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过程中的变化幅度最大的古气候突变事件.几十年来,北半球冰芯、湖泊、海洋、黄土和石笋等载体中均检索到新仙女木事件的痕迹,但很少有定量温度、降水变化数据.我国东北地区的玛珥湖为研究新仙女木事件时期定量温度/降水变化提供了难得载体.
海南岛是亚洲夏季风进入我国的门户地区,干季、雨季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该区灰岩地层分布区岩溶发育,岩溶洞穴内石笋沉积速率快.该地区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研究,有助于洞穴石笋记录的季风气候变化及其动力学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以海南省保亭县仙人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洞穴进行温度和湿度的连续监测、滴水的逐月采集和同位素组成分析,并对快速沉积的石笋进行高分辨率同位素组成分析,建立了具有季节
黄土高原位于亚洲季风的边缘区,是黄河中游的重要水、沙来源,其降雨变化不仅对当地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还对保障黄河流域的水安全有重要作用。这里我们通过两支年层石笋重建了黄土高原西部最近370年以来的高分辨率降雨变化。石笋重建记录和同一地区树轮的降雨重建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揭示降雨变化呈现明显的准50年周期。历史时期的几次大的饥荒如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丁戊奇荒",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饥荒都对应
利用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重建结果和历史文献记录,分析晚明(1570~1644)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在明末社会崩溃中的作用,揭示了其间年代—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和明末大旱对农民起义的具体作用,辨识了在明朝崩溃过程中的气候因素与社会驱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强,全球变化的不断加深,生态系统无论是在全球尺度上还是在地区尺度都受到了强烈影响。科学家开始广泛关注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响应。其中,生态系统突变,即外部驱动力仅仅发生微小变化就可导致生态系统状态发生强烈转变,从一种状态变化成另外一种状态,例如湖泊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等,是科学家和环境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通常突变的后果难以预料,修复困难,相关主题如突变早期信号
中国的泥炭沼泽总的分布规律是北多南少,东多西少。而作为北部主要分布区的东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按照养分补给来源划分,由低海拔的矿养过渡到高海拔的雨养泥炭沼泽,呈现出垂直带性规律。雨养泥炭沼泽养分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包括干、湿沉降),能够保存来自大气圈层的长时间尺度的高分辨率变化信息,是继黄土、冰芯、湖泊沉积等地质载体之后,成功应用到记录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新兴地质档案。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和极地气候系统的交汇部位,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可以较早、较强地指示气候信号的变化.通过对黑龙江镜泊湖11.54米长的沉积岩芯进行精确AMS14C定年和孢粉、粒度、磁化率、有机碳同位素等代用指标分析,重建了该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演化历史.结果表明,中晚全新世以来镜泊湖地区的气候变化模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5100 ~3600 cal.yr BP期间东亚季风较强,降水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近百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尤为明显,当前需要从传统的自然因素变化的研究中,部分地转移到人类因素的环境效应中来。湖泊沉积具有沉积连续,沉积速率大,分辨率高,信息量丰富的特点而成为恢复不同时间尺度环境演变历史的重要信息载体。大沼湖位于日本北海道渡岛半岛的西南部,由1640年驹岳火山喷发产生的岩浆堰塞折户川形成。利用大沼湖沉积物中孢粉与氮同位素记录,结合火山灰标志层与植物残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