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非主粮作物灌溉需水量估算

来源 :2021第九届中国水生态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heyy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保障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需“以水而定”调整种植结构,缩减农业用水占比,从而缓解生态用水压力.以垦利区为例,通过计算当地7 种非主要作物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内的作物蒸散量、有效降水量以及淋洗需水量,得到的灌溉需水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黑麦草(713.06mm)、枸杞(606.1mm)、甜高粱(596.1mm)、菊芋(577.84mm)、苜蓿(425.3mm)、田菁(236.1mm)、谷子(203.1mm).根据以上研究结果,黄河三角洲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管理措施可作如下调整:适当扩大谷子、田菁和苜蓿在非盐碱地的种植面积,选育耐盐性能好的品种在轻度至中度盐碱地推广种植;对黑麦草、枸杞、甜高粱和菊芋,可根据其水分敏感期适当亏缺灌溉以减少灌水量,或改用灌溉回归水或微咸水进行灌溉;利用耐盐作物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并搭配玉米、小麦等高产作物进行轮作.
其他文献
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为解决城乡供水、灌溉问题,在不影响水资源综合规划,确保安全情况下,根据地形条件和工程情况,考虑河道槽蓄量、淹没影响、河道通航,对临淮岗非汛期设置兴利蓄水位蓄水,汛期设置汛限水位,使其发挥综合效益。本文在对淮河流域地表水现状水质的监测评价基础上,详细分析论证了临淮岗工程蓄水对淹没影响范围内水环境、淮河干流水环境以及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蓄水后不仅减少淮河中游河道断流几率,
本论文通过对SimPlate 复合酶底物法与平皿计数法两种菌落总数检测方法的特性指标进行研究以及实际水样进行比对测定,验证了SimPlate 复合酶底物法的可靠性和优越性。对实际生产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黄河流域各检测机构生活饮用水中菌落总数的测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