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溺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26个发达国家中仅次于交通事故的第2大死因;是全球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更是学生溺水事故的重灾区。然而溺亡只是溺水的冰山一角,溺水导致的疾病或残疾比死亡数要高得多。世界卫生组织(2014)撰写的报告与中国卫生部办公厅历年发布的卫生统计年鉴数据资料综合显示:溺水已严重威胁到学生健康,属于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国务院责令教育部办公厅(2012)紧急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切实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落实重点水上的防控措施、做好预防工作,特别强调切实提高学生在水中遇到紧急情况的自救自护能力,掌握恰当的救生方法。水上安全教育是世界安全大会公认的预防溺水的最有效策略;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面;历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研究,国外水上安全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居高的溺水数据时刻提醒大家,对水上安全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旨在梳理水上安全教育概念、内容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探讨未来研究趋势,期望为构建科学的水上安全教育模式提供参考。结果发现:1)从水上安全教育概念的发展来看。水上安全教育不仅实现"生存技能"的培养、"健身技能"提高等,更是一种全新的安全教育模式和理念,是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2)水上安全教育的过程来梳理。主要通过水上安全技能的传授和水上安全知识的普及来完成。水上安全技能的形成经历了单一的游泳技能教学、游泳技能向水上安全技能拓展、水上安全技能的模式化等过程。早期的水上安全教育误认为提升游泳技能就可以应付各种复杂的水上安全问题,但学者们不断的深入研究和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溺水数据证明,水上安全教育不能局限于技能教学,且单纯提高游泳技能,可能会诱发更大的溺水风险。水上安全知识的普及包括环境认知知识、器材设备知识、个人预防知识。水上安全教育随着水上安全技能的形成和水上安全知识的融入,实现对学生水上安全态度和游泳高危行为的教育过程。在分析运动风险行为时需要将程序性知识(水上安全技能)做为外显技能和陈述性知识(水上安全知识)做为内隐知识做为安全教育(水上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3)从水上安全教育干预作用机制来分析。水上安全技能的模式化与水上安全知识的逐步融入直接干预的是学生水上安全态度和游泳高危行为。水上安全态度是知识和游泳高危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在改善学生水上安全态度的过程中,知识传授的效力优于技能学习;学生水上安全技能越高,出现游泳高危行为的概率也越高。可见,水上安全教育已不能单纯局限在"生存"、"健身"、"竞技"等工具视角,有必要进行整体性的教育理念转换,构建"技能"、"态度"、"行为"的整体性健康教育模式。展望水上安全教育研究趋势:随着水上安全技能、知识内容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学生水上安全态度、游泳高危行为作用机制的不断探索,水上安全教育逐渐体现出科学构建教育模式的宏观需求。1)水上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完善,后续的研究期待进一步细化水上安全技能,构建更为科学的学生水上安全教育模式。2)水上安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未来研究应基于分层教育理论,参考国外水上安全分层教育实践经验,立足于我国学生水上安全教育的现状,科学构建以水上安全知识、水上安全技能为内容,改善学生水上安全态度、降低学生游泳高危行为为目标的分层教学模式,逐级展开水上安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3)水上安全教育分级考核标准的应用与完善,未来研究应在《学生水上安全技能等级标准》的基础上,以预防学生溺水风险、培养生存技能以及提高身体素质为导向,以规范科学的研究程序为支撑的水上安全技能等级标准,其内容应包括学生水上安全技能等级的评价结构、学生水上安全技能等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学生水上安全技能的评价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