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发育状况制约着今后的身体发展水平与健康状况。我国儿童青少年正面临着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负担。这一问题在西藏地区同样突出,1991-2014年间,西藏7-18岁藏族学生营养不良率下降了近50%;但同时,超重、肥胖率由1991年的1.01%和0.42%分别增长至2014年的9.39%和6.95%。正处于生长发育特殊时期的儿童青少年,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个体之间的发育程度和速度不尽相同。终年生活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的西藏儿童青少年受空气稀薄、气压低、紫外线强等环境影响,其生长发育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探讨高原儿童青少年的发育状况,分析不同BMI水平高原儿童青少年的发育水平对促进高原儿童发育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拉萨市不同BMI水平儿童青少年的发育状况的差异,为促进拉萨市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整群配额抽样方法选取拉萨市城关区10-18岁在校学生共1503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藏族1201人,平均年龄14.01±2.47岁;汉族302人,平均年龄13.72±2.41岁,男、女生及藏、汉族日历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的超重肥胖的BMI分类标准,将研究对象分成低体重、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3组。按年龄将研究对象分成低年龄组(10-12岁)、中年龄组(13-15岁)、高年龄组(16-18岁)3个年龄组。采用手腕骨X线片拍摄,依照"中华05"骨龄标准法判定骨龄。在各年龄组内,骨龄与生活年龄之差小于等于-1岁者为晚发育;骨龄与生活年龄之差在-1岁和1岁者为正常发育;骨龄与生活年龄大于等于1岁者为早发育。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BMI水平的发育类型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研究结果:(1)对不同BMI水平的发育类型进行分析,低体重组儿童青少年晚发育、正常发育和早发育的比例分别为46.7%、49.5%和3.8%;正常体重组儿童青少年晚发育、正常发育和早发育的比例分别为30.2%、55.0%和14.8%;超重肥胖组儿童青少年晚发育、正常发育和早发育的比例分别为15.6%、58.5%和25.9%。低体重、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三组之间儿童青少年的发育类型所占的比例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对不同BMI水平的发育类型分性别进行分析。在正常体重组,男生的晚发育、正常发育、早发育比例分别为23.1%、57.4%、19.5%;女生的晚发育、正常发育、早发育比例分别为36.9%、52.8%、10.3%。低体重组、超重肥胖组中男女生的发育类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体重组的男女生发育类型比例具有显著差异(P<0.05)。(3)对不同BMI水平的发育类型分年龄段进行分析。在正常体重组中,低年龄组的晚发育、正常发育、早发育比例分别为17.4%、68.9%、13.7%;中年龄组的晚发育、正常发育、早发育比例分别为28.3%、50.0%、21.7%;高年龄组的晚发育、正常发育、早发育比例分别为44.0%、48.2%、7.8%。正常体重组的生长发育类型具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超重肥胖组中各年龄组的发育类型的差异没有统计学(P>0.05),。(4)对藏、汉族儿童青少年不同BMI水平的发育类型进行比较。汉族低体重组晚发育、正常发育、早发育占比为38.0%、58.0%、4.0%。汉族正常体重组晚发育、正常发育、早发育比例分别为17.0%、67.9%、15.2%。汉族超重肥胖组晚发育、正常发育、早发育比例分别为10.7%、57.1%、32.1%。藏族低体重组晚发育、正常发育、早发育比例分别为50.0%、46.3%、3.7%。藏族正常体重组晚发育、正常发育、早发育比例分别为33.3%、52.0%、14.7%。藏族超重肥胖组晚发育、正常发育、早发育比例分别为16.8%、55.8%、24.4%。在低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生长发育类型比例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体重组生长发育类型比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正常体重组儿童青少年晚发育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且女生晚发育的比例高于男生、早发育的比例低于男生。(2)藏、汉族的儿童青少年的晚发育检出率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减少,早发育检出率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