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颈性眩晕属椎动脉-交感型颈椎病范畴。多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椎体内外平衡失调、失稳、骨质增生,特别是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增生等生物力学改变。椎体三维解剖移位,旋转,曲度异常,导致椎动脉受压,变窄,痉挛及椎动脉壁上交感神经丛受刺激,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临床症状。中医学称之为晕病,《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藏精,主骨,生髓,濡脑。脑为髓之海,髓少则晕。肝藏血,主筋。脾统血,主肌
【机 构】
:
广西桂林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 541002
【出 处】
:
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交流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性眩晕属椎动脉-交感型颈椎病范畴。多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椎体内外平衡失调、失稳、骨质增生,特别是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增生等生物力学改变。椎体三维解剖移位,旋转,曲度异常,导致椎动脉受压,变窄,痉挛及椎动脉壁上交感神经丛受刺激,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临床症状。中医学称之为晕病,《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藏精,主骨,生髓,濡脑。脑为髓之海,髓少则晕。肝藏血,主筋。脾统血,主肌肉。肝、肾、脾虚气机不畅导致风寒湿邪阻络,痰阻血瘀,肝肾亏虚证候,使之颈椎退行性变,内外平衡失调。本组病例提示风寒湿型以青年居多。痰阻血瘀型以中老年多见。肝肾不足型以老年为主。本文探讨颈性眩晕临床X线诊断以及中医证型与手法治疗。
其他文献
肝肾囊肿的硬化治疗是通过破坏具有分泌功能的囊壁细胞,使之变性,凝固,产生无菌性炎症,使囊腔粘连,闭合,逐渐吸收,且不影响其正常功能。本文63例80个囊肿均通过此法抽液,用无水乙醇彻底冲洗,充分硬化,一次治疗就达到了满意疗效。与常规外科手术相比此法免去开刀之苦,当天就可回家,治愈率高,且费用远远低于外科手术,同时保留了重复治疗的机会。因此此方法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有学者指出,囊腺瘤为一潜在的恶性病变。在组织学检查中,若未发现有上皮不典型增生,可认为是良性;若见有上皮不典型增生但尚没有向恶性转化,应考虑为潜在恶性。肿瘤的大小也有助良恶性的鉴别,直径1~3cm的小肿瘤多为良性;5CM左右的肿瘤属恶性边缘;直径8cm以上的肿瘤为恶性。本病的CT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的囊性肿块,诊断应该不困难。值得注意的是肿块较大时往往与右侧子宫附件较近,可能误诊为子宫附件的囊性肿瘤,
自从1998年多排螺旋CT(MDCT)问世以来,CT的扫描技术和临床应用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98年出现4层螺旋CT,2000年出现8层CT,2001年出现16层CT,在第90届2004年RSNA北美放射年会上,全球各大CT生产厂家纷纷推出目前最先进的64层螺旋CT,其在扫描技术上有了较大的变革,随着硬件和各种高级临床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多排CT技术的应用范围涵盖了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消化道疾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早期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使用的多是高能核素,这些核素的防护较难,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防护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时缺乏治疗计划系统和相关的定位引导设施,治疗精度大打折扣,临床运用进展缓慢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释放低能Y射线的低能核素,如(125)I、封闭式粒子的研制成功和投入临床使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出现、CT引导方面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等,使得组
MSCT脑血管造影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安全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费用低廉,检查时间短,弥补了过去仅靠横断位影像不易观察脑血管病变状况的不足。在MSCT脑血管造影中采用MPVR血管成像技术可使脑血管得到最佳显示,更为方便快捷、灵活清晰,更接近于DSA图像,结合VR成像技术则有助于获得全面的诊断信息。可给临床医师提供有一个更直观的脑血管解剖结构,尤其是对不能做DSA脑动脉造影的病人,作为脑血管疾病的筛选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已经应用于脑缺血、脑肿瘤及肝脏疾病的诊断中,但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国内报道较少。笔者应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各种灌注参数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灌注成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特征是血管和结缔组织存在广泛的炎症,其中肺损害影像学早期大多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晚期肺间质出现纤维化,蜂窝肺,导致病变不可逆。为避免早期肺间质改变被遗漏,需要选取恰当的检查方法,现分析我院收治90例免疫性疾病患者CT肺部早期表现。
鞍区肿瘤因其种类不同MRI图像上也有各自的形态特征、信号特点,各种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局部侵犯方向、范围也各有不同。结果表明,MRI的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增强扫描能够显示鞍区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并能为该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其中垂体瘤发病最高,其次是脑膜瘤,颅咽管瘤。MRI常规扫描结合增强扫描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将提高诊断鞍区肿瘤的准确性。
中枢神经系统多原发性肿瘤,按组织发生学一般分为同源性和多源性两种类型。近年来对本病的报道有所增多。本文收集经MRI检查诊断的一组病例报告。
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s、Vm均有明显改善,提示两种方法均可通过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从而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活血通窍刺灸法对Vm、RI的影响优于西比灵组,有显著差异,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