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我们共行344例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支架近端锚定区位于肾动脉以下,远端锚定区位于髂总或髂外动脉,至少保留一侧髂内动脉.术前通过血管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CTA)详细评估腹主动脉瘤近远端瘤颈以及腹主动脉分叉直径等血管解剖数据.术后3月、6月、1年、其后每年随访腹部平片、血管螺旋CT增强扫描及CTA.结果 所有记录数据录入SPSS11.5统计学软件,以近端瘤颈长度(≥15mm)、角度(≥60度)、是否存在附壁血栓或钙化作为分组依据,使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上述各因素对Ⅰ型内漏发生率的影响.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短瘤颈 <15mm)、瘤颈钙化或存在附壁血栓患者与一般患者,术后Ⅰ型内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近端瘤颈扭曲角度大于和小于60度的两组间Ⅰ型内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0),提示近端瘤颈扭曲超过60度时,术后更易出现Ⅰ型内漏.讨论 EVAR手术与传统腹主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置换相比,显著改善了患者术后生存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对于存在手术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但内漏、支架移位或断裂、支架内闭塞等术后并发症的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随访EVAR术后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另一方面是了解行腔内治疗的腹主动脉瘤各项几何参数的大致分布规律,分析探索其临床意义.总结 腔内修复术对于瘤体形态及髂股动脉解剖有特殊的要求,随着治疗适应证的不断扩大,瘤颈短而扭曲等腔内治疗高难度病例增多,降低内漏等远期并发症是当前的重要目标.术前评估是腔内治疗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严格掌握支架适应证并选择合适解剖学形态合适的病例是确保长期疗效的关键,术后终身随访是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