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疗效观察

来源 :第四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ghijklm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脊柱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术远期疗效进行分析,为临床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术式选择提供治疗策略.方法:2008年1月-2009-12月期间应用2SHRZ/6HRZ短程化疗方案结合手术治疗的初治脊柱结核患者32例.男18例,女141;年龄23-71岁,平均36.5岁;首次发病至本次手术1.5-52个月,平均15个月;颈椎3例,胸椎11例,胸腰段6例,腰椎10例,腰骶椎2例;病变范围C7-S1,单椎体8例,双椎体19例,三椎体4例,四个椎体及其以上者1例,其中跳跃性脊柱结核者4例.32例患者均具备手术指征,包括脊髓神经受压功能减退,椎体塌陷变形或脊柱后凸畸形,椎旁巨大冷脓肿或对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等.全部患者术前行X线摄片、CT或M RI检查均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后病理报告均予以证实.18例患者具有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1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害,以胸段脊柱结核居多.按照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7例,D级5例.21例患者具有后凸畸形,术前平均cobb角37.7°(18°-50°),全部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初治涂阴患者,平均体重57.1kg.全部病例入院后按照2SHRZ/6HRZ方案化疗,每日晨督导直视下顿服药物,剂量为INH 0.3、RFP 0.45、SM 0.75、PZA1.5正规抗结核治疗4周,待结核中毒症状减轻,血沉<6 0 mm/h或血沉呈持续下降趋势,血红蛋白>100g/L后行手术治疗.32例脊柱结核患者当中,24例椎体前柱破坏严重,并存在椎旁脓肿,采用侧前方入路经胸(胸椎)或经腹膜后间隙(腰椎)实施病灶清除加内固定术.8例病变集中在椎体后部,椎体前方无明显脓肿,干酪样坏死及死骨,或者存在严重腰痛和神经损伤症状,采用侧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术.
其他文献
会议
目的 为研究椎间盘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观察脊索细胞培养基对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方法 取4周龄日本大耳白兔胸腰段椎间盘分离培养脊索细胞,取双侧股骨分离培养BMSCs,用含15%FB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脊索细胞,5d后制备脊索细胞培养基。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BMSCs中加入脊索细胞培养基培养,对照组:BMSCs中加入含15%FB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使用CCK8(Cell
会议
会议
目的:探讨选择性、个体化应用Bioflex系统、wave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2011年4月期间,在解放军309医院和韩国广惠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5例.男29例,女36例,年龄31-75岁,平均50.1岁,根据椎间盘、小关节退变程度,有无节段失稳、退变性侧弯等情况,选择性、个体化抉择术式,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动态稳定固定,椎间融合结合动态稳
目的:研究经侧后路腰椎间孔逐级扩大成型手术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材料和方法:6具人脊柱功能单位(L4-5)新鲜尸体标本,依次用外直径为7.5mm和10mm的环锯对脊柱运动节段右侧椎间孔下半部分进行扩大成型,观察用不同直径环锯对腰椎间孔扩大成型后解剖学变化,测量脊柱功能单位在椎间孔成型前后腰椎稳定性,包括未加载时中性区的位置及加载后脊柱功能单位的屈伸、侧屈及轴向旋转范围等指标.
目的:介绍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型手术器械的研制,分析经皮腰椎间孔成型、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应用自制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型器械,以腰椎间孔扩大成型、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56例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3-4节段7例,L4-5节段30例,L5S1节段19例。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内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的变化及术后3
会议
目的:分析和评价腰椎再手术的原因和腰椎再手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2004年3月至2010年10月2052例腰椎手术后行再次腰椎手术82例,男58例,女34例;年龄22-77岁,平均48.5岁;腰椎间盘突出症54例,腰椎管狭窄症13例,腰椎骨折3例,腰椎滑脱12例.平均复发时间36个月(1-48个月).记录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再手术术前的影像资料,对患者腰椎再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应用Oswestr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