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技术在健康管理中应用的讨论

来源 :第四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5432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一是人均寿命增加三岁,从现在的76岁到2030年的79岁;二是健康产业潜力达16万亿元,将占当时GDP的12%左右.健康管理缺口巨大,与健康管理相关的体检服务、慢性病管理、私人保健医生服务、体育健身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详细分析了我国健康管理需求、互联网和云平台在健康行业的应用。
其他文献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特色就表现在其富含浓厚的中国文化味道.在中国文化和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中医学理论,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向前发展的巨大潜能,而且代表着当今科学拓展的方向.顺应天地、防重于治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人文哲学、道法自然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君臣佐使、五味调和是中医处方的艺术.分析当前我国中医养生事业面临的困难,总结相应的对策,对建立健全我国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祖国
社区医疗是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制度中最基层的医疗单元,是人民群众身边的健康护卫者.国家积极推动创建中医药先进县、特色中医药在社区的发展,就是利用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应对医疗资源集中带来的困境.切实把中医药知识与适宜技术充分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全过程中,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价廉、方便、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是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
无偿献血已成为中国病患用血最主要的来源,但无偿献血量与血液使用量仍相差悬殊,并面临再次献血者的比例远低于初次献血者的问题.在北京市,虽然1998年至2014年间共有430余万人次参与献血,但是献血超过10次者仅3.3万人次,超过20次者仅2.3万人次.各地区为了增加重复规律献血者,吸引未献血者加入到献血事业中来,纷纷加强献血知识、政策的宣传力度以改变大众献血认知.
当今,科技快速发展,技术不断更新,以大数据最为火爆,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热门话题,并应用至医院诊疗过程当中,成为促进医疗行业发展,改善医疗服务模式的重要技术.中医,这一蕴含中华古老文化的传统医学,也在科技浪潮下,不断的进行着改变,在国家大力发展推广中医的背景下,接受中医诊疗人数不断增多,使得各医院中医诊疗数据快速的积累.然而,靠人工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科技的发展与需求,因此,部分医院已经在建设或完善
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配伍、制作、食法以及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应用学科.中医食疗寓治于食,具有适用范围广、安全、有效、便捷、依从性好等特点,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是药物治疗的有益补充.为了解近十年间中国中医食疗的研究、应用及发展情况,为中医食疗进一步的研究及发展方向提供参考,现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2007年1月至
经络,几千年来一直是神秘、是可触而不可及、是可触而不可视的存在.作为中医的,当然明白它的存在和它存在的意义,但当跟患者交流时,对经络的表述却是艰涩难以明确描述,常常会冠以玄虚的帽子.虽然,利用经络治疗的效果十分肯定,但由于"解释不清",就导致有了个不断被抨击的"不科学"的头衔.这是中医的一个困扰,更是针灸推拿医生的一大头疼的事情."为什么牙痛,扎手和脚呢?""为什么落枕,您却针手呢?"等等问题,是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呈流行趋势,对公共卫生产生了巨大负担.中国慢性病死亡率和发病率均较高,并且伴随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还会继续上升.为有效防控慢性病,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使高血压流行率下降25%或者根据本国情况控制高血压流行率""到2025年遏制糖尿病和肥胖的上升"等9个全球目标.为积极应对慢性病的流行趋势,中
当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亚健康及各类慢病人群迅速扩大等问题日益突显,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急剧增长,现有的医疗管理模式己经无法较好地适应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疗管理和服务模式己成为健康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柳州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城市,具有三级医疗机构众多、层次搭配合理、中医文化氛围浓郁、本土专家学术交流活跃等特点
中医药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经验总结而成的医药知识.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在中国数千年的医药文化中,中医药对于养生的研究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古老的《食疗本草》、《救荒本草》就分别记载了食物对疾病的疗法和可以用来救荒的植物.《黄帝内经》更是奠定了中医药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所记载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争气存内邪不可干"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具
肥胖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2012年成年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肥胖的测量指标较多,如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臀围、体脂率等,其中BMI因操作简便、误差较小等优点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肥胖指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不利于疾病预后,增加死亡风险.但是,也有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