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山——文化与城市的共生

来源 :第七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发展总是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在营造新的生活形态的同时,延续历史的文脉,能使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保留自身的地域特色,达到历史传承和建设更新的相互渗透.本文以泰安市30年来的人居环境变化为例,介绍了泰山相关人居文化特点以及其相应地对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的影响,阐述了在传统居住格局被打破的背景下,新居住观念建立和城市文脉得以延伸及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启发与引导的关系,论证了政府规划开发不仅是从经济的角度,更应该是从历史的角度、人文的角度来考虑.通过对以上各层面问题的分析探讨,可以看出适宜人居的城市应该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城市,是城市开发、城市历史轴线以及居民生活都得到良好设计与安排的城市.
其他文献
在注重建筑硬质构件的新材料、新技术同时,不应忽视植物软质材料的作用.植物利用其枝叶覆盖在建筑表面可有效吸收太阳辐射,以及蒸腾和遮阴作用,从而起到夏季降低室温、冬季保温的效果,节约空调用电.特殊空间绿化关键技术有五点,首先是植物材料的筛选,要求喜光、耐高温、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风、抗病虫害、综合抗性强、水平根发达、根系浅、株型矮小、耐粗放管理、有一定的观赏性状,在建筑背阴面的还要求有较强的耐阴性。
太阳能热水系统既可节约能源,又可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因此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已相继出台有关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统筹规划、规范居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地方性法规,使太阳能热水系统顺利得到普及利用.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再次探讨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在住宅中的应用方式,并对相关的一体化加固及防水构造节点设计进行深入研究.
对北京地区45户住宅室内采光质量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表明:调研住宅采光现状与《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间存在较大差距,不佳的室内采光质量主要源于建筑凹槽挡光、阳台挡光、室外遮挡.通过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住宅单体设计和室外绿化设计,可有效提高室内采光质量、降低照明能耗.
本研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及分析方法,以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试建立联系空间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概念模型.港岛地区人口稠密,少地且多山坡.纵横交错,高低起伏的街道空间,是生活交往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位于港岛西部的石塘咀-西营盘附近地区为例,通过句法分析及实地观察记录,综合描述该坡地街区的空间形态与社会交往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
居住职能是城市用地职能中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城市居住用地则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生活空间.然而,居住用地整体上存在差异,即城市内会存在好坏不同的居住用地,并且它们的分布形态会各有不同.居住用地的好坏反映了该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而居住用地的分布状况则是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和结构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武汉市一到四类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探讨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及居住用地
20世纪60年代荷兰学者哈布拉肯(N.John Habraken)教授提出著名的开放住宅理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关于支撑体与填充体之间的边界条件以及各构成元素(子系统)之间的模数协调原则的研究,并将居住空间使用区(Zone)、界(Margin)、段(Sector)的概念进行划分,用以限定特定生活空间的领域.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除主要居住空间(起居室、卧室、餐厅等)之外的特定空间(厨房、卫生间、阳台、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被破坏,新建筑追求所谓"现代化",而使建筑丢失了民族特色.本文在研究云南红河州传统民居环境自然生态特点的同时,分析了传统民居在历史、文化的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建筑风貌.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的生态特点、建筑符号、建筑空间、传统色彩、本土材料等,挖掘红河州传统民居中普遍而朴素的建筑文化,为建造具有生态价值、本土特色的新民居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具体的设计中,以
本文关注了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国内典型生态小区建设案例的研究与分析,总结了目前国内生态住区先进的设计方法与理念,指出生态住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并归纳出值得推广的生态设计理念及建设模式,以用来指导实践.同时,以襄樊、新中心商务居住生态住区为实际研究案例,积极探索适用于住区道路、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以及生态建筑的城市生态居住区系统设计方法,优化住区结构模式,为住区如何利用生态基础条件
在住宅的使用过程中,建筑物的物质老化期和功能老化期并非同步发展.在小套型住宅设计时,若不能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那么这些住宅将成为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本文提倡的"住宅全寿命设计观"就是在住宅设计中注重通过设计手段提高住宅的功能适应性,适应更多的社会需求以延长住宅建筑的功能老化期,从根本上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文中具体研究了在上述指导思想下对小套型住宅的主体消费人群,如何在设计中既满足他们当前对住宅使
全球气候变暖、人居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采用生态、节能的技术策略营建健康适宜的居住环境成为建筑界的共识.西南传统山地住宅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一些优秀的生态建造策略.这些适宜的生态策略植根于本土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高度融合,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延续推广价值。重庆市万州区龚氏宅院位于万州开埠历史街区鞍子坝,是当地知名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