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氨酸水平对团头鲂幼鱼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来源 :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shenghuo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精氨酸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选取相同规格的团头鲂(20.0±0.03g)分至18个网箱(1m×1m×1m),每个网箱20条.分别投喂精氨酸梯度0.87%到2.70%.的6组饲料,养殖期8周.结果 表明,团头鲂终体重(FW),蛋白效率(PER)、增重率(WG)、特定增长率(SGR)提高,均在1.62%组达到最大,饵料系数(FCR)呈相反的趋势.根据FCR和SGR,利用二次回归曲线分析,最适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85%(占饲料蛋白5.60%)和1.84%(占饲料蛋白5.58%).饲料精氨酸水平影响胰岛素受体底物1 (IRS-1)和雷帕霉素靶蛋白(TOR)的表达,并与生长性能趋势相似.在1.62和1.96%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表达上调.在2.31%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表达上调.在过量的精氨酸水平(2.70%),核糖体S6激酶(S6K1)呈现高表达现象,与IRS-1和TOR呈相反趋势.结果 表明,最适组(1.62%)提高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并且上调TOR信号通路的表达.然而,过量的精氨酸水平(2.70%),会导致S6K1的高表达,通过负反馈调节而形成胰岛素抵抗,包括减少IRS-1以及PI3K相关基因的表达.
其他文献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南大洋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关键种,在南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承接作用。磷虾研究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其生物量与分布的信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生物量评估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从早期的浮游动物干重法、生产量与生物量比例系数转换法(捕食者消费量法、初级生产力法、磷虾幼体丰富度法)、到随后的网具采样法以及现在通用的声学法。本文通过对南极磷虾
根据2015年3~7月大型拖网加工船“开富号”在智利外海东部渔场的得到生产调查数据及通过NOAA卫星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对该海域竹筴鱼资源与海表温度及绿素浓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1)调查期间平均日产量为146.33t,其中4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2)平均CPUE为10.49t·h-1,其中7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3)随着季节变化,中心渔场总体从南向北移动
利用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技术,使用美国TDT脑神经信号采集分析系统,通过插入皮下的电极记录了10尾网箱养殖大黄鱼在不同短纯音刺激条件下产生的听觉脑干诱导电位,分析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听觉特性.同时,对大黄鱼网箱周围水下噪声进行平均声压级(SPL,dBre 1 Pa)计算和频谱分析.结果 显示:(1)大黄鱼
单船有翼单囊底拖网是黄海北部海域主要的作业渔具之一,由于在捕捞过程中兼捕现象严重,且渔获物中存在大量稚幼鱼,使渔业资源逐渐衰退.因此,为了保护稚幼鱼资源,减弱兼捕现象,将原网第五节网背网衣的网目尺寸由30mm增大到70mm.试验采用交替作业法,在海洋岛附近海域进行原网和试验网各十网次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网的渔获重量比原网减少69.87kg.其中,两种网具共捕渔获物28种,试验网的渔获种类
本文采用了label free定量法鉴定了冰温贮藏过程中0天和7天罗非鱼片的蛋白质表达谱。一共鉴定出了902种蛋白质,其中154种为差异表达蛋白,294种缺失蛋白。对全部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生物过程主要为细胞过程,代谢通路则为主要的KEGG通路。差异表达蛋白的主要分子功能为结合以及催化活性功能。缺失的蛋白质主要涉及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翻译和运输等。该研究对罗非鱼骨骼
蒸煮是南极磷虾粉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磷虾在蒸煮过程的特性变化对最终虾粉的得率和品质有极大的影响.试验测定了南极磷虾直接水煮加热过程中的传热曲线及重量、脂肪含量、蛋白质组分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显示:磷虾中心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升高,加热后期升温速率较前期高;蒸煮损失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大幅度的增加,到80℃时损失率达22.37%;脂肪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随加热温度的升高水溶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糖水平(5%、10%、20%)和投喂频率(2次/d、4次/d)及其交互作用对鲤生长、肠道消化能力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拟选用平均体重为(55.37± 3.55)g的鲤为试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试验,在池塘浮式网箱(1m×1m×1.5m)中进行.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鲤的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肥满度影响显著(P<0.05);投喂频率、饲料糖水平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脂肪和脂肪酶对饲粮蛋白质的节约效应及作用机理.选择初始体重为255.02±0.34 g的健康草鱼450尾,随机分成5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处理1饲粮蛋白质和脂肪分别为30%和5%,处理2-5饲粮在处理1饲粮基础上降低蛋白2% (28% CP)增加脂肪1%(6%EE).处理1-5脂肪酶实测水平分别为0、0、1193、2560和3760U/kg饲粮,试验为期60
为了研究投喂不同饵料鱼对翘嘴鳜生长的影响,本试验用鲤鱼(水花、乌仔)、大鳞鲃(水花)和二者混合(1∶1)三种方式分别喂养鳜鱼苗(0.92±0.05g),经过为期30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单独投喂鲤鱼组及混合投喂组的鳜鱼苗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成活率等指标都显著高于大鳞鲃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大鳞鲃组(p<0.05).摄食鲤鱼和大鳞鲃混合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大鳞鲃组(p<0.05)
为研究低盐度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最适蛋白质水平,采用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5%、30%、35%、40%和45%的5种等能不等氮饲料投喂盐度2的凡纳滨对虾仔稚虾(平均体重0.3 1±0.02g)56d.结果 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凡纳滨对虾末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升后降趋势,35%蛋白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通过对饲料蛋白质水平和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的二次回归分析表明,饲料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