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胁迫对'INRA717'杨组培苗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来源 :江苏省植物生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e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INRA717杨(717杨)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研究其对717杨抗氧化保护系统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旨在探究717杨的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及抗旱能力.结果表明:717杨对一定浓度PEG胁迫处理(<10%)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较低浓度PEG(2.5%)会促进717杨的生长.低浓度(2.5%和5%)PEG处理时,SOD、POD活性较对照有所下降,但10%PEG处理时显著促进了两种酶的活性.CAT、APX酶活性随着PEG浓度增加而增强.抗氧化剂AsA和GSH含量都随着PEG浓度增加而增加.PEG处理促进了活性氧(H202)的合成,而MDA含量尽管在PEG处理后出现增加的现象,但整个处理期内中各处理都能维持着较稳定的水平.以上结果可以看出,717杨组培苗可通过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来缓解PEG对其造成的水分胁迫,降低对细胞膜的伤害,维持一定的生长.
其他文献
Hydrogen gas (H2) was recently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gaseous molecule in mediating plant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However,whether H2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
植物根系既是水分和养分吸收的主要器官,又是多种激素、有机酸和氨基酸合成的重要场所,其形态和生理特性与地上部的生长发育有密切联系.为了研究在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和粳稻武运粳24号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了氮空白区、当地常规、增密减氮、精确灌溉、施有机肥、深翻栽培、蚓粪试验等7种不同栽培方式,分析水稻各个生育时期的根系特性和最终产量的差异.研究表明深翻栽
During industrialization,many heavy metal elements (such as cadmium (Cd)) are artificially released into the environment.Cd is absorbed by rice and enters human food chain.To identify key regulators f
光是植物生长中的重要环境因素,除了能够控制光合作用外,还影响植物中诸多生物类活性物质的积累.芽苗菜作为植物幼苗,光对其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尤为明显.光照可以显著地促进大豆芽苗菜子叶及下胚轴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同时,光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同光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其中蓝光最有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本文研究蓝光(B)连续光照对大豆芽苗菜子叶及下胚轴中黄酮类化合物单体含量、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酶活性、基因及
甲烷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变暖起重要作用。稻田是甲烷主要排放源,控制稻田甲烷排放对全球气候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稻植株体在稻田甲烷排放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稻田甲烷是通过水稻的通气组织排放到大气中,水稻品种是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关键因素,但是关于水稻品种改良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仍不是十分清楚。本研究选取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中粳水稻品种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
随着农作劳动力的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作物秸秆在农作物收获后返还种植地.稻麦轮作在江苏、中国甚至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有很大意义.本研究中,以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秸秆全量还田(来源于上季水稻)和秸秆不还田(为对照)两种处理,观察了水稻秸秆还田在第一年对小麦产量和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水稻秸秆还田在第一
太湖是苏州、无锡等城市的重要水源地。由于夏季出现严重的微囊藻水华,水中时常出现土味、腥味等异味,严重威胁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藻类通常是水体中多种嗅味物质的来源,对太湖的调查已发现,水体中嗅味物质的浓度变化,与微囊藻水华出现的时间具有较高的重叠性,但这些嗅味物质与微囊藻生长代谢的关系尚不清楚。
会议
会议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年产总量在6亿吨以上,但由于秸秆及残留物等浪费问题严重,造成在一些地区秸秆被大量焚烧,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农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且严重污染空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研究表明,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碳和大量的氮、磷、钾、硅等矿质营养元素,还田后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结构和物理性状,具有综合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等方面的生态效益。目前,我国农田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