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快速抗抑郁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抑郁症的一线治疗药物具有起效慢的主要缺点,而且部分患者对各种抗抑郁药物都不反应.近年来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及其作用与难治性抑郁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其成瘾和其他毒副作用限制其广泛的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本研究鉴别具备快速抗抑郁作用的中医药及其机制. 方法:利用快速抗抑郁药物具备的持久抗抑郁性,我们使用了不同的抑郁症及抗抑郁动物模型,对中药越鞠丸的快速与持久抗抑郁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氯胺酮作为阳性对照。并对CREB-BDNF和mTOR信号介导的神经可塑性在越鞠丸快速抗抑郁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结果:在ICR品系中,越鞠丸单次给药可以在30分钟产生降低悬尾不动时间的抗抑郁作用,并可持续24小时,也可以缓解获得性无助与陌生环境摄食抑制行为。而在昆明小鼠中,越鞠丸同样可在30分钟产生抗抑郁作用,但是可持续到5天。在两个品系的海马中,越鞠丸均可以在30min导致BDNF蛋白的转录后表达增强,是通过抑制EEF2的信号实现的,并在3小时时产生BDNF的基因表达增强,但是不能持续更久。但是在昆明鼠中,越鞠丸3小时后,有显著的CREB与BDNF基因和表达增强,且CREB信号与BDNF基因表达增强可以持续至少2天以上。氯胺酮表现出相似的品系依赖性行为与分子信号差异。但是,使用CREB上游PKA信号抑制剂可以逆转越鞠丸对BDNF基因表达增强和抗抑郁作用,而对氯胺酮没有作用。使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逆转氯胺酮,而不是越鞠丸的效果。这说明越鞠丸是通过激活海马细胞CREB-BDNF来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持久性。在昆明小鼠进行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应激研究中发现,越鞠丸可以早在给药后2小时逆转糖偏好的降低,而氟西汀没有此作用。而且越鞠丸的逆转糖偏好和陌生环境摄食抑制行为可以持续到单次给药后第六天,此时氯胺酮己没有抗抑郁作用。与氯胺酮一样,越鞠丸可以快速逆转前额叶mTOR相关信号,如上游AKT,ERK和下游S6k与4EBP的,及突触蛋白G1uR1,synapin1等降低和NMDAR亚单位NR1的升高。而到给药6天后,相对于氯胺酮,越鞠丸选择性地提高了AKT信号,抑制NR1信号。越鞠丸也持久抑制海马的NR1信号。 结论:不同的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越鞠丸具有类似于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且持久性比起更长,其快速抗抑郁作用可能是通过BDNF的快速增强产生,而其持久抗抑郁作用这依赖于CREB引起的BDNF基因表达增强,并与AKT和NR1的持久调节有一定的关系,从而导致神经可塑性的的快速持久的增强。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拒药原因.方法: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病史采集,入院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出现拒药行为最多的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的病人,且男性多于女性.结论:精神病人的药物治疗起关键性的作用,精神病人的拒药行为严重影响着医生的治疗,同时延长了病人病情的恢复时间,增加了病人住院期间自伤自杀他伤的危险性,给护理工作增添了难度,所以真对病人拒药的特点,应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
目的:本研究调查双相障碍患者残留症状及危险因素和其对疾病结局影响.方法:门诊双相障碍患者,经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定式临床检查(SCID)诊断符合双相障碍,汉族人群,年龄18-65岁,男女不限,已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接受情感稳定剂碳酸锂或丙戊酸盐治疗,不合用或合用选择性5-HT再摄取阻滞剂,足量治疗≥12周,可合用苯二氮卓类药,获得书面知情同意.排除有精神病性障
目的:本文为探索长春地区综合医院自杀者的自杀行为模式特征,为自杀预防及干预提供更多可靠资料和有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春地区市、县级10家综合医院,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到医院就诊的自杀抢救患者.包括自杀身亡及自杀未遂者.符合诊断标准并愿意接受调查自杀身亡者家属及自杀未遂患者家属或本人共收集到640例使用SPSS13.0软件包上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以P<0.05
目的:探索重性精神病治疗随访管理新模式,建立防治机制和网络,提高治疗成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率,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方法:选择四平市为试点,对辖区内常住居民进行精神疾病线索调查,根据线索信息入户调查,对符合ICD-10、CCMD-3标准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建档立卡管理,并录入全国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网络系统,经危险行为评估,对有3级以上危险行为的贫困患者,给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配到阿立哌唑组30例和富马酸喹硫平组30例,进行为期8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量表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各时点各量表评分两组间减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末,阿
目的:分析坦度螺酮合并帕罗西汀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焦虑症患者入院后经临床诊断,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焦虑症诊断标准相符;就诊时间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期间;男性50例,女性66例;年龄20岁至60岁,年龄平均(35.7±4.9)岁;病程6个月-18年,平均病程(8.6±0.7)年;经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
目的:对氢溴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老年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62例老年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33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7.0±7.5)岁,病程2~11个月,平均病程(5.3±3.2)个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23.3±3.4)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
目的:治疗药物监测是在20世纪中后期,药物部门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而开展的一项服务,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使用药物的患者的血清、尿液或者唾液等进行定时定量的采集,监测其中药物和药物代谢产物的浓度,目的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浓度与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的关系,协助医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帕罗西汀属于SSRI类药物,至今关于该药物TDM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探讨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早期血药浓度的影响
目的:分析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单臂、开放、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受试者为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满意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13周.本研究采用事后分析旨在探讨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以PANSS评分<70、PSP评分>70和IEQ>6分作为评价受试者症状、功能和照料者负担等预后的指标.利用单因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的冲动功能和反应抑制功能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首发未用药的门诊强迫症患者44例,社会招募健康志愿者46例,与OCD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两组采用Barratt冲动量表(BIS-11),用以评估被试的冲动功能;进行信号停止任务(Stop Signal Task,SST),用以评估被试的反应抑制功能;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