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城市内涝问题已成为继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之后的又一大城市病。城市内涝指的是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导致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内涝灾害发生时,城市交通、网络、通信、水、电、气、暖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瘫痪。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气流季节性异常,极端天气增多,我国很多地方出现特大暴雨,且有两个特点一是雨量大;二是强度大,有些城市甚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短时内大量降雨,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进而形成城市内涝。本文通过对晋中榆次城区2005—2015年城市内涝个例分析可知:当降水强度达15 mm/h以上,历时超过2 h,榆次城区各立交桥将大范围积水,发生内涝灾害;即使是强度较小的普通暴雨,当12 h降水量达50 mm以上时,易积水区域发生中度积涝的可能也显著增大。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是:极端天气增多;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规划和排水管网建设滞后;城市内涝灾害气象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晋中汛期天气复杂,灾害性天气频繁发,汛期灾害性天气主要以暴雨、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为主,其中小尺度特征明显,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特点。随着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绿地、农田变成了高楼大厦或道路,以屋顶、道路及各种铺装型式出现的不透水区域持续扩张,极大地改变城区降水的入渗过程。近年来太原榆次同城化规模不断扩大进展,原有的绿地、农田变成了高楼大厦或道路,以屋顶、道路及各种铺装型式出现的不透水区域持续扩张,极大地改变城区降水的入渗过程。降水没有了渗透,使暴雨产生的地面径流增大,加重了排水压力。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是城市内涝等灾害气象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认可和发挥。城市气候明显不同于乡村,市区和郊区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局地差异非常大;城市气候特别是城市气温和降水强度、降水量等也经历着显著的时间变化。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对城市气候影响评价缺乏应有的重视,现有建筑和规划对城市市区内降水等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点很少给予考虑,这应该是造成城市内涝灾害损失严重的原因之一。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还需要不断提高。各种城市功能区域和建筑的布局,对城市暴雨和防洪问题的重视需要增强。首先要建立健全加密的城市气象监测网,以城市气象服务为中心的中尺度、高密度自动监测网已经组建,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多普勒雷达、闪电定位仪等新型气象资料,自动站网实况资料等观测信息,加强对强对流天气的跟踪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结合城市地形、排水管网等资料,进行地面径流和积水深度模拟,并尽最大可能准确及时地向城市居民发布城市内涝预警。其次,要加强横向联系,建立联动的防灾减灾机制,以往气象灾害服务与相关减灾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统一整体,往往是气象预报做出来了,但其他相关部门该采取的防范措施却没有及时跟上。目前,太原晋中同城化进度进一步加快,晋中至太原城际铁路(2号线)轻轨即将开工,如何更加充分发挥气象预警信息和应急预案在城市内涝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置当中的保障作用,建立健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建立与晋中市规划与管理局应对城市内涝预报预警气象服务机制,并探索解决对策,研究城市内涝对城市排水、供电、交通等影响,制定晋中城市内涝标准,并进一步依托通信、网络等平台,联合交通、城管、通信、水、电、气、暖等部门,通过对城市内涝预警、跟踪、通报督办、反馈等,使预防为主的应急机制融入有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中和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的整体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