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量级新结构CMOS器件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论坛第十、十一次学术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器件尺寸进入纳米量级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完成了两种新结构MOS器件的研制。提出了新型垂直双栅器件,开发了一套与常规工艺基本兼容的工艺,制备得到了沟道长度为100nm的新型垂直双栅器件,关态电流可以达到10pA/μm,开关比达到2×106。首次提出了氢氦联合注入形成空洞层的新型制备技术,基于此,研制出了栅长为50nm的新型SOI器件,实现了SOI器件的“in-house”制备,器件泄漏电流在工作电压下比体硅可以低两个数量级,开关比达到105。
其他文献
载人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并不能保证航天员的高安全性,必须有一套相对独立的逃逸救生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设置一道最后的防线。本文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背景,论述了解决航天员安全问题的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逃逸救生系统的关键技术,介绍了CZ-2F载人运载火箭对这些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法,展望了载人运载火箭安全性设计技术的发展。
本文提出发展单级入轨运载器应采用水平发射技术,只有水平发射才能采用各种措施,提高单级入轨运载器的运载系数。合理选择飞行器的起飞推/重比;先进的气动布局和采用高速助跑发射车等,可以大幅度提高单级入轨运载器的运载系数。单级入轨运载器可以采用先进的火箭发动机作动力,但要突破三项关键技术:发动机的推进剂供应系统应能适应三组元双工况工作;喷管应具有高度补偿特性;燃烧器既能适应液氧/甲烷,又能适应液氧/液氢工
提出了一种具有极高热稳定性的新型金属栅/高K栅介质结构-HfN/HfO2栅结构。利用所提出的具有极高热稳是性的HfN/HfO2栅结构,结合Si表面氮化技术,制备了世界上等效氧化层厚度(EOT)取薄的HfO2高K栅介质(EOT-0.65nm);利用HfN/HfO2栅结构技术成功制备了EOT<1nm的NM0SFET,其沟道电子有效迁移率性能优于国际上己发表的同类器件结果;提出一种新的双金属栅/高K栅介
本文从以下两方面介绍作者的研究成果:1)发明了吸收光栅与增益光栅结构,从而实现了前人曾经在理论上预见具有单模工作特性、在城域光纤通信网等领域极有应用价值的增益耦合分布反馈(DFB)半导体激光器。在此基础上,将增益耦合DFB激光器与电吸收调制器单片集成并提出了激光器与调制器共用一个外延层的集成结构,成功研制了2.5 Gb/s DFB激光器/电吸收调制器集成器件的模块。整体水平与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相当,
采用飞秒激光振荡器和OPA泵浦光子晶体光纤,详细研究了在不同泵浦条件下,光子晶体光纤的非线性效应;采用多模大功率980nm半导体激光器泵浦20m掺Yb双包层光子晶体光纤,获得了1.09μm,功率为15w的激光输出。详细研究了输出功率与泵浦功率的关系。
固体激光的技术和理论已发展了40多年,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学科分支,并有相当好的总结,但在另一方面,固体激光还受种种需求推动,正在快速变化和发展,主要是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本文分析了半导体激光的特点,简述了半导体激光光束整形,并对激光晶体和玻璃进行了介绍,对半导体泵固体激光进行了探讨。
远红外波段电磁波频谱资源的开发,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而超导器件以其独到之处可望在这一波段发挥很大的作用。多年来,作者及其领导的研究集体努力使这种潜力得以充分发挥,把超导器件的工作频率成功地推进到远红外波段,解决了频率等参数的精密测量问题,以超导混频器为前端发展微弱信号的高灵敏接收技术,开发有关的振荡源,并着手研究电磁波的传播规律。本文讨论近期的有关成果。
本文描述了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在超三代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中面临的技术挑战,指出必须打破传统观念才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本文提出了全新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体系架构,打破了传统的蜂窝结构,可以获得更高的系统容量;提出星座交叠技术,打破了正交复用观念,使得频谱利用率得到提高;提出了交织编码多址技术,在不采用码分多址技术的情况下仍可使频率复用系数接近1。
本文主要介绍量子阱、量子点、纳米管、纳米环、团簇及它们的复合结构材料量子特性的预测与调控;低维材料相关的理论模型与计算设计;低维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与按需设计等研究工作。以此说明有针对性地发展理论、模型和模拟,逐步提高材料物性预测、调控及按需设计能力,促进低维纳米材料及器件源头上的创新很有必要。
1994年发明的单极型量子级联激光器开创了中远红外至太赫兹半导体激光科学技术新领域,是目前国际上极受关注和极活跃的前沿领域。本文介绍了我们在开拓我国中远红外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科技领域过程,在中红外半导体激光物理、能带折叠与杂质工程、百层至千层单原子层薄膜及其界面的原子尺度控制做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形成了理论、材料、器件、表征的较完整科技平合,研制成功一系列中红外室温脉冲和准连续多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