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对上海地区二氧化硫污染排放总量核查和对总量控制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总量控制的各种资料数据库,模拟模型以及二氧化硫允许排放量及削减量的A~P值法总量控制模式,并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GIS表现形式将上述成果集合成一个具有全汉化友好界面的计算机软件支持系统,以利于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及定量化水平,为实现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机 构】
:
上海市环保局(上海) 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上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上海地区二氧化硫污染排放总量核查和对总量控制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总量控制的各种资料数据库,模拟模型以及二氧化硫允许排放量及削减量的A~P值法总量控制模式,并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GIS表现形式将上述成果集合成一个具有全汉化友好界面的计算机软件支持系统,以利于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及定量化水平,为实现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评价和描述沈阳冶炼厂铜酸系统改造前后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论述了沈阳冶炼厂的改造与区域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的关系.在沈阳冶炼厂铜酸系统改造的基础上,本文用A-P值法计算了沈阳市总量控制区内各行政区和各类源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限值,目的是为总量控制的操作提供科学依据.
进行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在各大中城市已开始规划实施,而绝大部分小型城市特别是县级市还处在起始规划阶段,本文针对这类城市的特点,结合扬中市的实际,从规划到实施提出如何经济、实用、合理进行大气污染物总控制.
本文分析了城市二氧化硫地面浓度来源,提出了高、中、低架源对地面浓度贡献的理论,由城市污染源排放结构导出该城市的大气扩散传递函数,确定城市二氧化硫地面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从而可以得出各城市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目标值.
文中概述了近年来在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进行的海气相互作用的若干研究,其中包括:南沙海域海面辐射通量特征:海气间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及大气湍流结构特征;海面热量平衡研究;南沙暖水与ENSO及西太平洋暖池的关系;南沙海域SST的低频波动和南海海温与我国旱涝关系.
本文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大范围、高浓度、持续时间长、危害严重的突发性TSP过程.分析发现"3.27"过程的地面天气形势是在一个"U"字形稳定性反气旋内产生的华北地形槽.该地形槽水平尺度约500km,垂直厚度约1.5km,稳定少动,并有与其位相相反的暖温脊相配;在地形槽形势下,行星边界层内有强逆温,地面风力不大.此外,干暖盖的形成发展,也是突发性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本文总结了以山谷盆地为代表的复杂地形条件下日间和夜间大气逆境温层的形成过程,以及这类特殊条件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相应的大气污染物理机制和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防治复杂地形条件下大气环境污染的可能途径和措施.
本文在对大气稳定度的查算方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四平地区多年定时大气稳定度进行了分类,并统计分析了其发生规律.
利用成都、重庆、米易和攀枝花冬季声雷达探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大气边界层温度脉动场日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成都平原呈"V"型,米易和攀枝花河谷呈"M"型,重庆长江河谷以水平向波状起伏为主.
本文分析了我国东经105度以西地区1986年的低空风场资料,得到低空环境输送流场的平均分布特征、日变化与季节变化.指出我国西北地区与青藏高原的输送流场分布有较大差别,在北纬30度以南的高原南部地区存在一支稳定而强大的低空偏南气流输送带.这就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好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资源提供了依据.
在采用基于箱法的自动观测技术对华东地区整个小麦生育期的麦田NO排放进行全天候连续观测的基础上,本文集中讨论了华东麦田NO排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观测实验研究发现,华东麦田的NO排放具有极其显著的时间变化规律性,温度是决定其季节变化格局的首要因素,施氮肥可以显著增加NO排放,但不能改变其季节变化格局.在植物旺盛生长季节,根系与土壤微生物竞争土壤铵态氮的结果,导致了与温度完全相反的NO排放日变化格